《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时间:2024-09-01 04:58

唐诗三百首第254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十卷七言绝句。这是作者晚年回乡时所作。贺知章三十七岁时中进士,在这之前,已离开家乡,后一直在外为官,回乡之时年已八十六岁。诗的前二句就写出了作者这次回乡的巨大变化,当年离乡正青春年少,如今已鬓发斑白。在概括的描写中抒写了无限感慨之情。接着又抓住老年回乡,儿童不相识这个平凡而常见的情景着笔,通过这个看似可笑实则令人伤悲的戏剧性场面,进一步抒发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全诗感情朴实亲切,富于情味,因而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传颂。

回乡偶书作品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译文注释

译文一

自小离开家乡老了才返回,乡音未改鬓发都已是花白。

孩子们看见个个都不相识,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译文二

年少时离开家乡,直到年岁很大了才归来,乡音虽然没有变改,但鬓边白发已生。故乡的儿童看到我全都不认识,还笑着询问客人从何处而来。

注释

笑问:别本作“却问”、“借问”。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写得十分浅显易懂,但是怀乡的深情和回乡的喜悦,表现得既自然,又深刻。我读这首诗觉得特别亲切,因为童年在私塾读过。我1926年夏回乡省母,离乡不过三年多,却问给我送茶的二弟是谁,引起哄堂大笑。若是我离开三十年回来,大概孙辈们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吧。

提到怀乡,我顺便讲个故事。晋代有一个张翰,原也在外面做官,秋风起时,突然想到家乡的“莼羹鲈脍”,便辞官回到故乡去了。这件事传为佳话,用为辞官回乡的典故。莼是一种水里生长的菜,它的味道很美,鲈据说是杭州附近产的一种鱼,可惜我还未品尝过。

我还就《回乡偶书》,想讲点读古典诗的常识。汉字古代的读音,有些与现代不同,例如“衰”就读作“摧”,“来”读作“雷”。现在有人读古诗也这样读。不过我们按今音读也可以。诗中的字有的也不同,如:“离家”有的作“离乡”;“无改”有的作“难改”或“不改”。“笑”也作“借”或“却”,我们选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就行了。

赏析二

此诗有“近乡情更怯”的意味。诗极直白,但同时也余味无尽,开篇即点明主题,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按贺知章早年即离开故乡,进士及第时三十七岁,待得休官归乡之时,则已八十余岁矣,即使以中进士为离乡之始,亦近半百之年。离开故乡的时间如此之长,诗人不直言内心感受,只是比较何者未变,何者改变。

对于他自己来说,何者未变呢?原来是“乡音未改”,家乡的口音在少年时代即以定型,恐怕这一辈子,即便再行遍千山万水,也是不会更改的啊,此四字便出眷恋家乡之深,与家乡羁绊之厚。那么,何者改变呢?原来是“鬓毛衰”,鬓发已斑,去时翩翩少年,归来白发老朽,以此来慨叹时光之易逝,而自己与家乡阔别之久。

对于贺知章的家乡来说,又何者未变呢?诗人并未明言,但意在言外,当是山水未变。何者改变呢?原来人事已改,新的一代人出生、成长起来,就此产生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名句。此句富有生活情趣,富有哲理,同时虽着“笑”字,内中却含无限悲怆。这悲怆的由来,便在于今昔对比,变与不变之间所造成的强大反差,直刺人心。

赏析三

唐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辞掉朝廷官位,返归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时,他已经八十六岁,离开故乡已经有五十余年了。诗人少年离家考取功名时充满远大抱负,雄姿英发,但再次返乡时却已鬓发斑白,人生暮年。看到故乡物是人非,诗人心头不禁涌出万般慨叹,因此写下本诗,表达了年华易逝、尘世沧桑的慨叹。本诗是难得的感怀佳作。《回乡偶书》中的“偶”字,不仅是说作本诗的偶然,还吐露出本诗的诗情源于生活、发于内心。

在前两句的描写中,诗人身处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一路走来,心情复杂,难以平静:当初离开故乡时,青春年少,风姿勃发;今朝返乡,鬓毛已斑白稀疏,不由得感慨万千。第一句,诗人以“少小离家”和“老大回”的对比,总括出自己几十年客居他乡的情况,暗露自己因“老大”而伤感的情绪。第二句,诗人用“鬓毛衰(cuī,稀疏,疏落)”承接上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衰老之态,并用未变的“乡音”衬托已变的“鬓毛”,暗含“我未忘故乡,故乡是否还记得我”的疑问,为下面两句写儿童因不认识而发问打下了伏笔。

诗的后面两句,诗人由描写充满慨叹的自我画像,转为描写富有戏剧性的儿童含笑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在儿童看来,仅是简单的一问,语尽则意尽;在诗人心中,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引出了他不尽的慨叹。诗人年老体衰及反主为宾的哀伤,全都蕴含在这看似平常的一句问话中了。整首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悄结束。而诗句之外的含义却像空谷余音,哀伤婉转,久久萦绕不去。

就整首诗来看,前两句还算平淡,后两句,诗人却急转笔锋,另辟新境,写得十分巧妙:虽然抒写哀伤之情,却借助欢乐的场景来展现;虽然为了写自己,却通过写儿童来体现。而且,诗中所写的儿童发问的场景又非常富有生活趣味。就算读者不被诗人多年客居他乡、如今年老体衰的感伤所感染,也必定会被这一别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所感动。

《回乡偶书》古诗翻译赏析-贺知章-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号: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籍贯: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作品风格: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诗人小传: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他少年时即以诗文著称,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八十六岁方告老还乡,旋逝。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他常与张旭、李白等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饮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均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全唐诗》存其诗十九首。

回乡偶书扩展阅读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为两首一组,脍炙人口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其一,上面这是第二首。第二首的手法与第一首相同,也是以今昔为比,用变与不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怀。变者,人事也,“半消磨”,不变者,山水也,“春风不改旧时波”。先言变,再言不变,次序与第一首正好相反,但所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