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41首李商隐的《乐游原/登乐游原》,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诗人身处乱世,眼见国运衰颓,身世沉沦蹉跎,心中积郁难消,本欲登原盘游以消愁。骋望之际但见余晖晚照,景色壮美,却怅然有触。
乐游原/登乐游原作品原文
乐游原/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登乐游原译文注释
译文一
傍晚时分心情不佳,坐着车子登上古原。
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可惜已经临近黄昏。
译文二
天色将晚,我的心情抑郁不适,于是驱车登上了古老的乐游原。眼见夕阳无限美好啊,只是可惜已临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东,地势较高,为登临胜地。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载:“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乐游原/登乐游原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诗中描写了诗人傍晚驱车前往乐游原观赏夕阳的情景,并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喟叹中,吐露了诗人感怀自身处境、忧虑国事兴衰的心境。
乐游原,本名“乐游苑”。在汉代时,汉宣帝的皇后许氏难产而死,葬于此地,于是汉宣帝在这里设立了庙苑。因为“苑”“原”谐音,遂传为“乐游原”。在乐游原上可以眺望长安城,中晚唐之季,长安的平民百姓们喜欢来这里游玩,仕宦才子们也喜欢来这里吟诗作赋。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乐游原》:“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也是登临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诗人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
这首小诗开篇点题,“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两句交代了登乐游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向晚”说的是天快黑的时候,“意不适”三字,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诗人心中抑郁,为排遣愁怀,因此才驾着车子登上古原。“古原”即乐游原。
后面两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为整首诗的意义所在。诗人来到乐游原,放眼望去,锦绣山河一览无余,夕阳下的景色美不胜收,禁不住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感叹,表达出对眼前大好河山的热爱。然而,诗人在精神得到享受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山日暮的沉郁苍凉。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借“只是”一词,表达出自己心中深深的哀伤之情。万千感慨都凝聚到了“只是近黄昏”五个字上。最后两句口吻看似平常,实则寄寓了诗人无限情思,发人深省。诗人透过当时大唐的表面繁荣,预见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同时,这两句诗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到了垂暮之年,表现出老者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怀恋,吐露出“劝君惜取少年时”的意味。
在唐代诗人留在乐游原的近百首绝句中,本诗是最为出色的一首,世代为人们传诵。
赏析二
此诗因景而抒情,但并没有细写景物,前半段写事,后半段咏叹。或谓此诗有慨叹唐朝已江河日下,即将步入黑夜之意,恐怕是联想过于丰富了。固然,李商隐处于中晚唐之交,此后六七十年唐即覆亡,但对于人生乃至一个王朝而言,六七十年实在不能说是短暂,倘若认为李商隐那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唐朝的覆亡在即,那是把李商隐当成了一个预言家,而非忧心国事、眼光独到的志士。况且,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局势每况愈下,哪里去找出一段“夕阳无限好”的回光返照来呢?又或谓“古原”二字有抚今追昔意,也未必确实。
其实,此诗回归本意,只是诗人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垂垂老矣、不复青春的感叹而已。首句言“意不适”,心情抑郁,不得舒展,这大概与人近暮年,去日无多有关,故前加“向晚”二字。表面上看,这“向晚”是表时辰,其实也隐含有年岁已暮之意。他登上古老的乐游原,本想舒散心胸,却不料竟然见到了美好的夕阳余晖。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直言“近黄昏”,却先加“夕阳无限好”句,私以为是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认为自己的作品日益工整,他并以此自傲。但文章再好,却惜已时日无多,不知道还能给后世留下多少作品,所以才会慨叹:“只是近黄昏。”
此诗所抒发的,不过是老人心境而已,若仅“近黄昏”语,便见沉沉暮气,唯加“夕阳无限好”句,才显得诗人仍在努力地散发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就如同那留恋天空,迟迟不肯坠落山后的夕阳一般。因此这后两句诗传唱千古,但人们在日常引用之际,却往往忽略了“只是近黄昏”,而独言“夕阳无限好”。“近黄昏”是无奈的必然,是颓丧,“无限好”才充满了最后的生机,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赏析三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诗作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它第三、四句所升华的境界,有一种哲理意义,既有着对于生活、对于生命深沉的爱,又有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无限慨叹。这正是没落的晚唐社会的现实造成的,是当时社会心理的自然流露。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排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上古原。
“夕阳无限好”二句,诗人登上古原,看到日落西斜,金黄灿烂的光辉铺洒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上。这是多么壮美、瑰丽的景象。这景象也使诗人得到了极大满足,而这雄美的景色就是在这黄昏时刻才出现的,诗人于是发出“无限好”的赞叹,慰藉了诗人忧郁的心绪,表现了珍惜时光的积极心态。
但也有人误认为“只是”二字,是“但是,只不过”之意,所以,本诗抒发的是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是一种消极心态。然而古代的“只是”本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是“就是”、“正是”之意。
乐游原/登乐游原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
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诗人小传:
李商隐(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十九岁时因文才而受到牛党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进士及第,旋即被李党成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充当幕僚,终身郁郁而不得志。
晚唐之际,诗风渐颓,是李商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其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风格秾丽,七绝、七律尤为所长。他的很多诗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更是写得缠绵悱恻,脍炙人口,但部分诗篇也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他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还和李贺、李白合称为“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