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豳风·七月》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16:53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豳风·七月》注释翻译

注释

流火:大火星下降,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火,心宿大火星。

授衣:制备寒衣。

一之日:犹言一月之日。周历一月,为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

觱发〔bì fā〕:寒风。

栗烈:凛冽,严寒。栗,通“凓”。

褐〔hè〕:粗布衣服。

于耜〔sì〕:修理耒耜。耜,古代农具名,似锹,装在犁上,用以翻土。

举趾:举足,此指下地种田。

馌〔yè〕彼南亩:馌,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南亩,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泛称农田为南亩。

田畯〔jùn〕至喜〔xī〕:又称啬夫,主管农事的小官。喜,通“饎”,熟食,泛指酒食。

载〔zài〕阳:天气暖和。载,句首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仓庚:黄莺的别名。

懿筐:深筐。懿,深貌。

微行:小路。

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足貌。

采蘩〔fán〕祁祁:蘩,白蒿。祁祁,茂盛貌。

公子同归:公子,诸侯之女,一说诸侯之子。归,出嫁。

萑〔huán〕苇:两种芦类植物,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

蚕月条桑: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桑,采桑,一说修剪桑树。

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远扬:向上扬起的枝条。

猗〔yǐ〕彼女桑:猗,通“掎”,牵引,成束而采。女桑,小桑树。

鸣鵙〔jú〕:伯劳鸟鸣叫。鵙,伯劳鸟,背灰褐色,上嘴钩曲,捕食鱼虫小鸟等。

绩:把麻搓捻成线或绳。

孔阳:极其鲜明光亮。

秀葽〔yāo〕:秀,草木不开花而结籽实。葽,草名,一说远志,一说狗尾草。

鸣蜩〔tiáo〕:秋鸣叫。蜩,蝉的一种,亦称秋蝉。

陨萚〔tuò〕:草木凋落。

于貉〔hé〕:猎捕貉子。貉,外形像狐,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皮很珍贵。

同:聚集,会合。

载缵〔zuǎn〕武功:缵,继续,继承。武功,武事,此指冬猎。

言私其豵〔zōng〕:言,句首语气词,无实义。私,私自占有,个人拥有。豵,一岁的猪,泛指小兽。

豜:三岁的猪,泛指大兽。

斯螽〔zhōng〕动股:斯螽,即俗称的蝈蝈。动股,蝈蝈鸣叫时弹动腿股。

莎鸡:昆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

穹窒:完全堵塞洞穴等。穹,极,尽。

塞向墐〔jìn〕户:封住北面的窗户,用泥涂塞门缝。向,北面的窗户。墐,用泥涂塞。

改岁:由旧岁进入新年。

郁及薁〔yù〕:郁,郁李,蔷薇科樱属灌木,花朵繁密,果实深红。薁,蘡薁,俗称野葡萄,落叶藤本,叶掌状,果实黑紫色。

亨〔pēng〕葵及菽〔shū〕:亨,古同“烹”。葵,又称苋菜、滑菜,古代主要的蔬菜之一,可腌制。菽,豆类的总称。

剥〔pū〕:敲击。

介眉寿:介,佐助。眉寿,长寿。

断壶〔hù〕:断,折断藤蔓采摘。壶,通“瓠”,瓠瓜。

叔苴〔jū〕:叔,拾取。苴,青麻的子实。

采荼薪樗〔chū〕:荼,一种苦菜。薪,打柴,砍樵。樗,樗树,又名臭椿,古人认为其难成材,主要用作柴火。

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重穋〔lù〕:重,后成熟的作物。穋,先成熟的作物。

同:言谷物收获,统一集中。

上:进入,一说通“尚”。

宫功:修建房屋。

于茅:割取茅草。

索绹〔táo〕:制作绳索。

亟其乘〔chéng〕屋:亟,急切。乘屋,修盖房屋。

冲冲:凿冰声。

凌阴:冰室,藏冰的地窖。

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肃霜:谓霜降而万物萎缩。

涤场〔cháng〕:打扫场院。场,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

朋酒斯飨〔xiǎng〕:朋酒,两樽酒。飨,乡人相聚宴饮。

跻〔jī〕彼公堂:跻,登,升。公堂,庙堂、朝堂,一说太学。

称〔chēng〕彼兕觥〔sì gōng〕:称,举起。兕觥,古代酒器。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翻译

七月大火星下沉,九月要制备寒衣。十一月风生寒意,十二月冰冷凛冽。没有上衣和粗衣,如何度过这一年?正月修理那耒耜,二月下地去耕种。和我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农田中,农官到来享酒食。七月大火星下沉,九月要制备寒衣。春日里暖意融融,黄莺正婉转啼鸣。女子提着深竹筐,沿着小路在行走,采摘柔嫩桑树叶。春日晴明而温暖,采摘那茂密白蒿。女子心中多伤悲,将随公侯女同嫁。七月大火星下沉,八月蒹葭成萑苇。养蚕之月采桑叶,取来斧头与斨子。砍下高高长枝条,成束拈取幼桑叶。七月伯劳鸟鸣叫,八月搓捻麻线绳。颜色有黑还有黄,我的红色太鲜亮,为公侯女做衣裳。四月葽草结籽实,五月秋蝉方鸣叫。八月田间始收获,十月草木已凋零。十一月猎捕貉子,取来那狐狸皮毛,为公侯女做皮裘。十二月聚会一处,继续习猎练武事。打到幼兽归自己,猎到大兽献公侯。五月蝈蝈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郊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入我床下。堵塞洞口熏老鼠,封住北窗糊门缝。嗟叹我那妻与儿,旧岁将尽新年到,迁身进入此屋室。六月吃郁李蘡薁,七月煮苋菜豆类。八月打落那红枣,十月收获那水稻。酿成春熟之美酒,以此佐助人长寿。七月之时可吃瓜,八月断藤摘瓠瓜。九月拾取青麻子,采摘荼菜伐樗树,给我农夫食物吃。九月修筑场和圃,十月收纳农作物。黍稷晚稻和早稻,禾麻豆类和小麦。嗟叹我那务农人,我的庄稼已集中,又去从事建房屋。白天割取来茅草,晚上搓捻成绳索。赶快修盖好房屋,开始播种百谷物。十二月凿冰铿铿,正月贮藏于冰窖。二月之初清晨时,献祭羊羔和韭菜。九月霜降万物萎,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樽美酒敬乡人,宰杀羊羔待宾客。登上公侯之庙堂,举起兕觥之酒器,共祝主君寿无疆!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国风·豳风·七月》题解赏析

解读

《七月》是一首全面展现周时普通人民四时生产生活场景的长诗,全诗皆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写成。《毛诗序》认为本诗的主旨是“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本诗通过描述四季自然规律,让人“知天时,授民事”,进而使男女老幼、君臣父子各司其职,敦伦尽分,并最终实现人民“祭祀也时,燕享也节”,社会安定和乐的局面。

本诗共分八章,每章十一句,诗从七月始,按农事活动的顺序,逐月展开各个画面。有学者考定,本诗中一、二、三、四之日虽为周历,实际上改名不改其实,全诗仍沿用的是夏历。作为当时普通百姓生活的轴心,农业生产占去了大量篇幅,但此外还有制衣、纺绩、狩猎、建房、酿酒、劳役、祭祀、宴飨、祝酒等重要的生活内容都有涉及,可谓综罗万象,洋洋大观。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中所说:“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洵天下之至文也。”

赏析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3]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国风·豳风·七月》原文翻译赏析-诗经大全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鉴赏

这是一首农事诗,是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内容来看,这首八章八十八句、长达三百八十多字的豳风诗,有着明显的双重意向:一是写人与自然的和谐,用大量笔墨铺叙自然物候和全年劳动生产的繁忙景象,一是写人际之间的矛盾,以凄楚的笔调抒写农奴的贫苦生活。前者表现为物候天演、劳动有成的歌唱,后者则是农奴生活不幸的悲诉。

在三百篇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被普遍描述的重要问题。因为,自然在上古的人们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在这首诗中,自然作为先民的衣食之源,虽没有作直接的讴歌,但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那个时代,似乎人们早已有了相当深刻的物其天成的生产意识。他们依照月令季节的变化,进行着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一切都顺应着自然的法则和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生活节奏。他们显然对天文历法、节气物候已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并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当时的人类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当他们描述按季节食郁及薁、烹葵及菽、剥枣获稻、食瓜断壶和收获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四时有成,物馈不乏的时候,自然蕴含着对自然和谐温厚的观照和对大地的依恋深情。他们对自然的感情,虽包含着对造物主的祈求和感恩,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利用、征服自然的积极劳动,表现为通过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先所开发出来的并赖以生存的黄河沃土。这种感情心理,不独存在于封建社会初期,不独是以农业安身立命,建国创业的周民族所特有,也是贯穿于数千年封建社会之中,构成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形态。所以,《七月》的意义,不只是展示了一幅周民族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积淀于我们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意识。它以生动的事实昭示我们:只有像周民族这样笃实敦厚、勤劳朴素的劳动者才是真正的炎黄子孙、黄河儿女,真正的华夏大地的主人。

诗中所写的人际之间的矛盾,是统治阶级的公、公子、田畯和被统治阶级的农夫之间的封建领主与农奴的矛盾。在封建领主土地上劳动的农奴,不仅需要为自身生活辛苦耕织,而且还必须为封建领主提供所有的生活资料和杂役劳动。如诗中所述,从“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到“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全年要进行繁重的大田劳动。除此之外,还有采桑养蚕、采集瓜果、染织布帛、缝制衣裘和打猎、酿酒、凿冰、修屋、祭享、献寿等。甚至在农闲季节,也还得“昼尔于茅,宵尔索绹”,夜以继日、无尽无休地为封建领主服劳役。封建领主不但无偿地占有农奴的劳动和劳动成果,而且可以任意对农奴进行人格侮辱乃至于人身占有。严重的剥削、压迫必然造成阶级地位、生活的悬殊差别。诗中用对比手法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十分突出地描述了这种阶级差别。封建领主穿的是“载玄载黄”色泽鲜明、质地精良的丝织品和用狐皮制作的大衣,吃的是甘美可口的春酒佳酿、大兽肥肉,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宫室高屋。而农奴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他们非但直到年底穿不上一件粗劣的衣服,平时连饭也吃不饱,只得“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用臭椿烧煮野菜充饥。至于在住的方面,则是“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鼠患猖獗,土墙洞穿,门窗破败,寒风肆虐,只得用泥巴、杂物涂抹、堵塞,一家老小就在这破陋、阴暗的屋子里度过饥寒交迫的年节。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生活画面!除此之外,农奴妇女还要遭受农奴主的凌辱和蹂躏:“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充满悲伤和恐惧的心音诉说了她们更为不幸的命运。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剖析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氛被人际之间的剥削、压迫破坏了,黄土地给周民族的丰厚赐予被封建领主掠夺去了,留下来的是人间的苦难、贫困和仇恨。这不但是西周社会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真实缩影。

这首诗所描述的农奴与封建领主之同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但是没有像《伐檀》《硕鼠》那样的斥责和反抗。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处于封建制早期阶段,农奴和封建领主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爆发的程度。同时,也由于农奴刚挣脱奴隶制的枷锁,存在着对自己土地的依恋、对领主土地的依存心理,加上天道观念、宗法制度等的欺骗、约束,他们非但不得不屈从于领主的统治,甚至存在着某种错觉与幻想。正是基于这种既不满又幻想、既憎恨又屈从的矛盾心理,促成了对领主的不很情愿的供奉和服役。诗中所描述的“为公子裳”“为公子裘”“献豜于公”“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等,便是其矛盾心理由以表现的几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延续和发展就构成了整个封建社会国民性软弱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农奴举起酒杯为领主祝愿,不必讳言其真实心理。尽管在他们的祝愿声中潜隐着人间的辛酸,但确有着短暂的同乐共享的气氛。而这一点,恰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

这首诗在创作艺术上,除了成功地运用对比之外,主要采用“赋”的写作方法,直陈其事,某些诗句也带有抒情的意味。在句法上,以四言为主,而以五、六、七言穿插其中,参差错落,灵活变化。有些句子,如:“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等按月令叙事,带有散文化的色彩。这可能是古代诗歌散文化的最初征候。它的篇幅,在十五国风中是最长的,反映现实生活也是风诗中场面最大、画面最多的,堪称鸿篇巨制。它所涉及的天文历法、生产知识更是三百篇中少见的。因此,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杰作,而且在农业史、天文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历来的诗学家对它的评价很高,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言农桑稼穑之事”,“亲切有味”,孙旷《孙月峰评经》更说它以“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兽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将其誉为“无上神品”,可谓推崇备至,很有眼力,决非溢美之词可比。

【相关阅读】

更多诗经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