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227首李白的《怨情》,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太白此诗描摹美人幽怨的情态,“不闻怨语,但见怨情”。只见“蛾眉颦”、“泪痕湿”,却不言心中所恨为谁,引人冥想,下笔绝妙而更显幽深。
怨情作品原文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译文注释
译文一
美人卷起珍珠窗帘,久久独坐紧皱娥眉。
只见满脸斑斑泪痕,不知心里怨恨着谁?
译文二
那美人卷起了珍珠帘栊,久久呆坐着,皱起了美丽的眉毛。只能看到她泪痕沾湿,不知道内心究竟在怨恨着谁人。
注释
深坐:久久呆坐。
颦(pín):皱眉,比如成语“东施效颦”。
怨情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描写少女盼望爱人归来不得而哀伤怨恨的感情。短短四句,刻画了少女由卷帘独坐,到久坐凝望不见情人而皱眉伤心流泪的情状,表现了怨情缠绵,相思之苦。结尾一句却故设疑问,明是怨恨情人不来,却说不知恨谁,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从而使全诗含蓄隽永,余味不尽。
诗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美人枯坐凝思、皱眉而泣,但她究竟为什么而泣呢?诗中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说“不知心恨谁”。在没有更多背景资料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按照古典诗词中惯见的题材,认定她是在“恨”那远行不归的丈夫了。
诗题为《怨情》,即紧扣怨字着笔,因怨而坐,因怨而颦,因怨而泪,那么首句“卷珠帘”究竟要说明什么呢?诗家无闲笔,很明显,卷起珠帘有观景、望人之意,观景而生情,望人不归而更惆怅,于是引出下文。全诗颇为含蓄,结尾点出“恨”字,却又以“谁”来委婉道出,虽是小品,却极耐咀嚼。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弃妇怨情的诗。初读本诗,犹见白描仕女图。诗中描写美人卷珠帘,夜半皱眉落泪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她盼望爱人归来不得而哀伤怨恨之情。全诗哀婉悲凉,缠绵悱恻。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达到一定高度和境界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和“留白”。这首诗描写弃妇闺怨的诗歌,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寥寥二十个字,却真正做到了充分留白,意蕴无穷;同时在刻画女性神态上也是真切细微,气韵生动,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因此,这首诗可以称得上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前两句描写美人等待盼望时的动作和神态。美人卷起珠帘,盼望着爱人早点归来。她静静地坐着,等啊等,一直等到双眉紧蹙,也没有见到爱人出现。一个“深”字,不仅点明了等待时间之长,而且还暗含有门庭深邃之意。
后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美人不见心上人的幽怨神情:她殷切期盼的心上人始终没有出现,不禁潸然泪下,泪流满面。全诗最后一句以问句结尾,写法巧妙。明明是怨恨情人不来,却偏要说“不知心恨谁”,这样写不仅做到了充分留白,而且这样收束全篇也使得诗歌读起来更加含蓄隽永,韵味无穷。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朴实简练的文笔,形象地描写了闺中弃妇的情态,重点突出“怨”字——美人因“怨”而坐待,因“怨”而颦眉,因“怨”而落泪,因“怨”而生恨,主题层层深化。而从这怨之深中,也不难窥其情之切。诗人最终并没有将其怨恨的对象点明,也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待读者自解。
此外,我们若结合诗人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也能看出诗人虽表面上是写怨妇被弃,其实是借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郁郁不得志的愁情。
怨情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诗人小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旋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情思。贺之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