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鸱枭》赏析-不如他乡去
不如他乡去—《豳风·鸱枭》
以寓言作诗,在先秦时候还不多见,只是到了汉代,才在乐府诗中成批出现,一时蔚为壮观。而源头还是在《诗经》中的《豳风·鸱枭》中。
鸱枭鸱枭,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畜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修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方式引入大自然中的虫鱼花草等,这种方式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只说中被广为运用,使得古代的说理散文增添众多的艺术魅力。在《鸱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歌的现在文是:可恶的猫头鹰,你已经抓走了我的幼子,别再来毁坏我的家园了。可怜我含辛茹苦费尽心思,早已经为抚养幼子病倒了!趁着天晴没有雨水,找些树枝桑根,修补门窗。如今你们树下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要来欺负我。我的爪子疼痛无比,还得继续采集茅草来垫巢底,我的嘴巴泥土都捉不动了,可是我的窝巢还未曾修好啊!我的羽毛稀落凋残,我的窝巢也摇摇欲坠,正在风雨飘摇啊,我只能惊恐地哀号!
可以看出这是一曲小鸟的哀歌,借鸟儿之口说出弱者在强者压制的话语,在深受压迫的社会中发出一声呻吟。
它应该是一只母鸟,孩子被猫头鹰吃掉了,巢穴也被破坏掉了,但是它还趁着天晴修补自己的家园。诗中的鸟很坚强,面对灾祸有着生存的勇气和毅力。刚刚还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之中,一会就在哀伤之中抬起头来,重建家园。这只母鸟有很大的悲哀之处,它以为自己的幼子献给猫头鹰之后,通过哀求之后,猫头鹰就不会再来侵袭它了,它那里知道,别人都是贪婪的,尝到甜头的猫头鹰肯定还会再来,家园还会遭到它们的袭击。
但是尽管如此,它依然努力。那么鸟儿为什么不飞走呢?它明知道猫头鹰已经知道自己好欺负了,时刻都会再来侵扰,却依然固守家园。况且家园已经被破坏,它依然不嫌弃,希望通过自己的修缮重建,可是这艰难的生活,它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它的爪子受伤了,嘴也不能再用了,羽毛也失去了以前的光泽,变得凋零了。
这鸟的遭遇也不正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写照么?深受压迫,但是还是一样照旧生存,鸟儿的观念就和中国人的家园观念一样强烈,要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自己的家。即使客死异乡,都会想法设法把尸体运回故乡安葬。《诗经》中有一首《邶风·北风》也是反映离开故土的留恋的。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雪花飘飘,北风潇潇,政局恶劣。诗人和朋友的关系非常友爱,于是诗人建议结伴他乡去!还呼喊着不要迟疑犹豫了,事情已经急如火烧了!不要指望着事情能够好转。诗中急促的言语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朋友的迟疑之心,事情已经紧急万分,他还是不想离开家国,似乎想等待政局的稳定,诗人说:“莫赤匪狐。莫黑匪乌。”狐狸红毛,乌鸦黑羽,这些本色就是这样,怎么都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他劝朋友赶紧一起走!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最后的结果,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得知朋友深深的留恋之心,若非被迫,谁都不想离开自己的家园。
导演张艺谋曾主演过一部电影《老井》,其中讲述了黄土高原一个村落打井的故事。这个村里祖祖辈辈都打不出一眼井,要喝水都必须到外面河中去挑,远距离的路程折磨了几代人。后来,经过千辛万苦,村落中几乎所有人的努力后,在一伙子旺泉的领导下。终于完成了夙愿——井诞生了,井出水了。村民们为了纪念这口井,集资刻了一块石碑,刻下碑记,祖祖辈辈为打井付出努力的名字都出现在上边,可是为了这口井,几代人付出了太多,生活的拮据还是没有怎么改良,为什么不迁徙呢,找一个生存条件好的地方呢?也许生活就突然“柳暗花明”起来。
家园应该是可以迁徙的。历代就有狠多的迁徙运动。明代洪武年间就有一次大规模的移民。经历元明交替的一系列战争,河南、河北、两淮、山东等地的百姓十家有九家亡掉了,,而山西地区在战乱时期正好处于蒙古贵族罕贴木儿父子的统治之下,生活相对的稳定,人口也比较兴旺,明朝统治者为了发展新建立的王朝经济,陆续从山西强迫移民到全国各地。尽管对于乡土观念强烈的中国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但是迁移之后的人们在新的地方开拓出一方天地,生活并不比原先生活区域的差。近代也有三峡人民的迁徙运动,人们的生活条件由此更为改观。
由此,可怜的母鸟呀,你的周围已经强敌在伏,不如他乡去,须知尚有天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