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绝句 时间:2024-09-01 04:35

唐诗三百首第217首王维的《鹿柴》,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八卷五言绝句。柴(即砦、寨)音寨,意为栅栏。诗中未写鹿,大概已无鹿,只是一个风景点了。第一句写不见人影的空山,当然十分幽静,应该是万籁无声,才算空静了。第二句却写到人语声,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正是诗写得微妙的地方。第三句的“深林”给“不见人”作了委婉的解释,因为他们被林遮蔽住了。人语声一衬,不仅破坏不了幽静,却加深了幽静的气氛。这使我想到王籍的诗句:“鸟鸣山更幽。”深林总是不见阳光,十分幽暗的,这同首句所写的气氛十分和谐。地面长满青苔,也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但是落日余晖照到青苔上,色彩就会起魔术般的变化,使人感觉明快。诗人引我们进入微妙变化的诗境,享受生活妙趣。

鹿柴作品原文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鹿柴译文注释

译文一

空旷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听到有说话声在回响。

落日的回光照进深林里,斑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译文二

空旷的山间啊,看不见人,但是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夕阳映入深林之内,又照在青苔之上。

注释

鹿柴(zhài):“柴”通“砦”,本意指鹿栖息的地方,此为地名,是王维辋川别墅二十胜景之一。

返景:“景”通“影”。《初学记·日部》载:“日西落,光返照于东,谓之日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

《鹿柴》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鹿柴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明人桂天祥: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批点唐诗正声》卷十八)

王维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均描写辋川胜景,本诗为二十首中的第四首,为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诗歌写的是鹿柴傍晚时的清幽景色,非常有名。鹿柴,地名,柴,同“寨”,篱栅。王维隐居辋川别墅中胜景之一。这首诗清新自然,特别之处在于用人声描写空山之静,用夕光描写空山之暗,以动写静,以有写无,以局部写全局,绝妙地写出了山林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幽深和寂静。

一般写山水的诗,内容都有景物。但本诗很有创意,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一般情形下,即使空山中没有人,也不会一点声音都没有。啾啾的鸟鸣,叽叽的虫语,萧萧的风声和涓涓的水声本该交汇在一起,不绝于耳。但在本诗所写的山中,什么声音都没有,只有突然传来的人语声。这里,诗人用短暂的、局部的“人语响”来衬托长久的、整体的寂静,恰是“立静”,而不是“破静”。空山突响,其空更显;语响之后,愈显其空。轻描淡写的两句将诗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的描写对象从声音转到光色,从对空山语响的描写转到对深林返景的描写。一般来说,应该从描绘深林见不到光的角度写它的阴暗,但本诗后两句却独出心裁,着力写了返景进入深林后辉映青苔的情形。表面上看,这一丝余晖能给阴暗的深林带来光亮,给包括青苔在内的植物带来暖意。但仔细品味后就会发现,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文字造成的实际效果都恰恰相反。因为森林长久处于阴暗中,也就无所谓阴暗。但是,当阴暗的森林中突然出现一丝余晖,照到斑驳树影中的青苔上时,巨大阴暗和局部光影形成了强烈对比,使森林的阴暗更加深邃。其中,“返景”点明了阳光的短促和微弱,也说明接着光影而来的还是无尽的阴暗。

本诗的衬托手法很出色,前两句用声音衬托寂静,后两句用光明衬托阴暗,声响光影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外有音,音画相融,共合一诗,遂成难得的绝妙之作。

赏析二

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五绝组诗二十首中之一。诗中描绘的是鹿柴傍晚的幽静景色。首句正面描写鹿柴的空寂;二句境界顿出:山林幽密,人在其中,不见人影,只闻其声。静中而有动感,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三、四句描写夕阳返照,树影映青苔的景象,这是以短暂的“返影”反衬出幽静。这首诗体现了诗、画、乐的完美结合。

王维在他的《辋川集》序中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其实偌大的杭州西湖,不过十景,小小的辋川谷内,却有二十胜景,想来大多是略具其形,拿来凑数的。然而景物之是否可观,都在人心,心有所感,处处皆是胜景,心中无感,胜景也如荒芜,所以说后人由“辋川二十胜景”的说法所体味到的,不是辋川谷有多美,而是能够发现其美的王维具备了多么深刻的艺术家的敏感性。

即以此诗而论,说白了不过山空寂而林幽深而已,但诗人却能够用简朴直白的字句描摹得如此感人,恍然如同目见而耳闻。两联都用衬托笔法,有人语响而不觉嘈杂,反而更显山林的空寂,有夕阳照而不觉敞亮,反而更显山林的幽深。正如万绿丛中涂一点红,不觉绿色贫弱,反而更显绿意盎然,格外鲜明。说王维“诗中有画”,倒不如说他能够用画家的眼光去发现山林之美,从而以诗语道出。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第二句:“但闻人语响。”诗人用一点点隐约的声音来反衬山林之空寂、静谧,但他可以说“但闻鸟语响”、“但闻语响”,正如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所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王维不言自然之声,却偏要说“人声”,想来未必无因。私以为此“人语”,即指的是诗人本人,诗人身处空寂清幽的山林之中,觉得自己已与自然契合为一体,再无俗尘烦扰。所以这“人语”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的纯粹,反而是人与景默契统合的象征。隐士情趣,因此而出,并不仅仅只是对景物的简单素描而已。

赏析三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诗。诗中描写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中傍晚幽静的景色。

“空山不见人”,诗人首先写到在空旷的山谷中没有人的踪迹,反映了环境的空旷寂静。在诗人的感觉中,这里看不到人,所以仿若有种与世隔绝、虚无缥缈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产生就是因“不见人”。这三个字将空山的意境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但闻人语响”,也许只读第一句这种意境并不是很突出,甚至有些死气沉沉,但是,这第二句写到只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样这种寂静就被打破了,一个“但闻”表明在这个空寂的山谷中偶然会传来人声。而这偶尔的人声在这样一个空旷的山谷中显得很弱小,这就越发显得山谷的幽深寂静。空谷传递声音,越体现空谷的空旷,空山中的人语声,却越显得空山的静寂。待人语响过,整个山谷又回到了空寂。第一句是正面写空山之静,那么第二句则是以动衬静,从侧面进一步烘托了空山的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第三、四句主要写了深山密林中的景色。夕阳返照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静静地照在青苔上。“深林”、“青苔”本来就多是不见阳光,体现了寂静、幽暗,而诗人却特别选择林间投射下来的返景,刚读来感觉有这样一抹阳光,应该是给这个寂静、幽暗的环境增加了几分生气,不再那样幽暗了,但是细细读来,在这样幽暗的环境中,只有一缕阳光星星点点地洒落在青苔上。这星星点点的日光和整个幽暗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等到落日隐没,那么整个深林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暗,而阳光是微弱的也是暂时的。点点日光反倒使这幽暗的氛围变得越发宁静、幽暗了。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人声反衬空山之静,用阳光反衬密林之暗。在冷寂的环境中掺入一点暖意,却越发使这冷色调更冷了,使空山中空旷幽深的环境更加突出。诗人笔法细腻,将诗文变成了一幅恬静空寂的画作,真是精到。

《鹿柴》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鹿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