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1) ,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2) ,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3)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4) ,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5) ,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6) ,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7) ,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8)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9) ,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10)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11)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12) ,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13)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
【注释】
(1)萌:嫩芽。
(2)蜩(tiáo)腹:蝉的肚皮。蛇蚶:蛇腹下的横鳞。
(3)遂:完成。
(4)庖丁:厨师。《庄子·养生》说:庖丁解牛的技艺高妙,因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运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数千只牛,其刀刃还同新磨的一样,毫无损伤。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介绍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5)轮扁,斫轮者也:《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停下工具,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却无法用口传授给别人。
(6)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7)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
(8)袜材当萃于子矣:谓求画的细绢当聚集到你处。
(9)鹅溪: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附近产名绢,称鹅溪绢,宋人多用以作书画材料。
(10)箨(tuò)龙:指竹笋。
(11)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12)湖州:今浙江吴兴,时苏轼任湖州知州。
(13)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建安七年,曹操军过浚仪,遣使以太牢祀旧友桥玄。祀文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喻自己与文与可的情谊笃厚。
【译文】
竹子开始生长的时候,只有一寸来长的幼芽而已,但是节和叶都已经在芽内具备了。从它像蝉蜕壳、蛇蜕皮那样节节拔高,直到长成像宝剑出鞘那样挺拔,高达七八十尺高的竹子,生来就有竹节和竹叶。现在作画的人竟一节一节描摹它,一叶一叶堆叠它,难道还会有生机勃勃的竹子吗?所以画竹子,一定要先在头脑里构成完整的竹子的形象,拿起画笔仔细地观察想象,才能在构思中发现所要画的形象特点,这时就要急忙振作精神,按照构思,挥动画笔一气呵成,以便捉住自己看到的那个竹子,就像兔子跃起,老鹰快速落下,稍一放松时机就过去了。文与可就像这样教我画竹子。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却懂得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心里既然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却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心里想的与手上做的不一样,心和手不能密切配合,这是不学习的过错呀。所以凡是心里有所领悟,而实际做起来却不熟练的人,平时自己看来很明白清楚的事,临到做的时候却又恍恍惚惚地把握不住它,这种手不从心的情况,难道只是画竹才有的吗?
子由作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说:“庖丁,是个宰牛的人,而讲求养生之道的人却从庖丁解牛的技巧中领悟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个砍削制作车轮的人,而读书人却赞许轮扁所说的道理。现在从你在画竹上所寄寓的道理看,我认为你也是个深知事物规律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未作过画,所以只领会了他的意思罢了。至于我,就不仅能领会他的意思,并且学到了他的画法。
文与可画竹子,起初自己看得并不那么贵重。四方的人,拿着素绢求他作画的,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文与可对此很厌烦,把绢扔到地上骂道:“我要拿它做袜子!”士大夫口耳相传这句话,把它当成笑柄。等到文与可从洋州回来,我在徐州做知州,文与可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近来我告诉士大夫,我们画墨竹这个流派的人,就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求他作画。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你那里了。”信的后边还写了首诗,诗中大致说:“打算拿一块鹅溪名绢,挥笔画出万尺长的竹子。”我对文与可说:“画万尺长的竹子,应当用绢二百五十匹,我知道你懒得动笔作画,只不过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文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说得过头了,世间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借着他的话来证明所讲是事实,于是在回答他的诗中说:“世间也有千寻长的竹子,当月光落在空寂的庭院里时,竹子的影子就有这么长。”与可笑着说:“苏轼真会巧辩啊,但是如果真有二百五十匹绢的话,我将用它买田地养老了。”于是把他所画的一幅《筼筜谷偃竹》送给我,说:“这幅竹子只不过几尺罢了,然而却有万尺长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文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诗中说:“汉江长长的竹子贱得像蓬草,你的刀斧何曾饶过那里的竹笋?想必是清贫而嘴馋的太守,要把渭水之滨千余亩的竹子吞在肚里以求一饱。”文与可这天正和妻子在谷中游玩,恰巧正烧竹笋吃晚饭,打开信看到这首诗,禁不住笑得喷了满桌子的饭。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文与可在陈州去世。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看见这幅竹子,忍不住放下画卷失声痛哭。从前曹操祭桥玄的文中有“车过”、“腹痛”这样的话,而我也记下文与可昔日的戏笑之言的原因,就是想从中看出我和文与可之间也有这样亲密无间的友情啊!
【评析】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字与可,梓潼(今属四川)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长于画竹,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