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排名第78名: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本词为词人名篇,为西湖春游感时抒恨之作。是一首感念故国的哀歌,借西湖感春抒发自己的亡国哀痛。全词清虚骚雅,凄怆悲切,真可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高阳台·西湖春感原文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排行指标
历代选本入选次数:39 | 在100篇中排名:67 |
历代评点次数:21 | 在100篇中排名:21 |
唱和次数:0 | 在100篇中排名:84 |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2 | 在100篇中排名:74 |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6830 | 在100篇中排名:94 |
综合分值:2.86 | 总排名:78 |
高阳台·西湖春感排行赏析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蒙古铁蹄踏破南宋首都临安。不久,张炎家产籍没,流落江湖,由一位贵公子一变而为飘零无依的流浪者。宋亡后,词人回到故乡临安。重游西湖,国破家亡之感油然而生,于是就有了这首极为沉痛的《高阳台·西湖春感》。
自清代以来,这首充满着故国之思的词作冲破了门派藩篱与时空阻隔,成为颇受读者青睐的名篇。虽然其在历代选本中仅入选了39次,排名第六十七位,但清代和现当代却分别入选了11次和27次,均高出同期平均水平。而且,自清代开始,这首词也得到了批评型读者的高度赞赏。评点榜上,21次的评点中有19次来自清代和近现代,不仅使其单榜名次排到了比较靠前的第二十一位,也有效地提升了其整体名次。还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首词不仅得到了奉姜夔、张炎为宗师的浙西派词人的力捧,同时也得到了与浙西派主张大异的常州派词人的赞赏。如常州派词人陈廷焯就说:“玉田《高阳台·西湖春感》一章,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这首词也确实技法高超,炼词造境,精妙之至,深沉的亡国之痛全融于外在的景物之中,深婉蕴藉,耐人寻味。只是过于含蓄的表达还是影响了它在大众读者中的传播,历代选本共入选39次,排名第六十七位,宋、明两代仅入选1次。当代互联网上,其链接数也仅6千余次,排名第九十四位。这使得这首在历代评点者中享有盛誉的作品,最终只排在了宋词排行榜的第七十八位。
高阳台·西湖春感注释
(1)接叶巢莺:语本杜甫“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诗句。接叶,叶叶相接,枝叶繁密。
(2)断桥:桥名,在杭州西湖白堤东端。
(3)西泠:桥名,在白堤西,孤山与湖北岸连接处。
(4)“当年”句: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
(5)韦曲:唐长安城南郊,因唐代望族韦氏世居于此得名。此借指西湖边贵族居住地。
(6)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星子、都昌二县境,濒鄱阳湖,风景秀丽。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