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赏析-唐诗排名第29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12:08

唐诗排名第29名:杜甫的《石壕吏》。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杜甫石壕吏古诗原文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排行指标

古代选本入选次数:7在100篇中排名:58
现代选本入选次数:24在100篇中排名:26
历代评点次数:15在100篇中排名:59
当代研究文章篇数:31在100篇中排名:4
文学史录入次数:7在100篇中排名:31
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88900在100篇中排名:47
综合分值:0.4886总排名:29

杜甫《石壕吏》赏析-唐诗排名第29名

杜甫石壕吏古诗赏析

“三吏”、“三别”是杜甫新题乐府的两组传世名篇,诗人抓取征兵这一战乱年代典型的事例,反映了安史之乱期间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一首首诗歌如同一幅幅动态的图画,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生活。《石壕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它在古今选本中的入选率为“三吏”、“三别”之冠,20世纪的论文研究数量也多达31篇,是杜诗此项指标之最,而且这首诗还被收录进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了解杜甫“诗史”的主要作品。

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九节度使围攻安史叛军溃败,洛阳一带形势紧张,唐王朝为兵力而强行征兵,杜甫由洛阳赶回华州,以亲见亲闻而作此诗。该诗围绕“有吏夜捉人”一事展开,以“吏”和“老妇”的对话作为诗歌的主体部分,交代了老妇一家三子两死、媳弱孙幼的状况,老妇为保家人之命,主动请求赴军为炊,“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两句,将老妇的果敢坚毅和无奈刻画得催人泪下,夜半时分压抑的抽泣之声写出了儿媳的悲痛。逾墙逃走的老翁命运如何,诗中没有交代,读者可以从《垂老别》中推断出其难逃被征的厄运。《石壕吏》从始至终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对无休止征兵制度的愤慨之情和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已充溢诗间,这也是它不同于“三吏”、“三别”中其他诗歌夹叙夹议的独特之处。

杜甫石壕吏古诗注释

(1)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2)已:停止,完结。

(3)河阳:在黄河北岸,今河南孟州。当时唐军兵败邺城,退守河阳,抓去的兵丁都集中在那里,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4)“天明”二句:暗示老妇已经被捉去。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