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出自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文中: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名句译文: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至死方休罢了。至于讨伐魏国振兴汉业究竟是会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就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了。
【名句故事】
诸葛亮是在汉末群雄角逐的乱世中走上政坛的。当时,他虽身在隆中“躬耕垄亩”,却心系天下风云,声名在外。
而刘备屯住新野时,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苦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便积极礼贤下士,寻求能人。而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得知了诸葛亮的存在,便与关羽、张飞一同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来到茅庐时,适巧诸葛亮外出,三人只好择日再来。数日后,刘、关、张三兄弟顶风冒雪,第二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但到达时,却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这才知道诸葛亮又出门了,刘备无奈之余只好留下一封信笺,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这回诸葛亮终于在家了,只是还在睡觉,此时刘备不但不生气,还吩咐关羽与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则缓步进入,拱手立于门前,直到诸葛亮醒后,才终于相见。
正是刘备不辞辛苦的“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在感佩刘备的知人之恩与大气度之后,更是极力地辅佐刘备,在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后,终于建立了蜀国。
只可惜刘备病逝后,后主刘禅只有16岁,再加上智能不高、暗昧懦弱,因此诸葛亮虽受遗诏辅佐刘禅,但却辛苦至极,但他依然以实际行动践履了自己在《后出师表》中立下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诺言。只是后来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最后终于积劳成疾,死在北伐途中,实在让后人无限惋惜,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名句赏析】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死而后已”语自《论语·泰伯》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全句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弘扬毅志,身上的责任重大,而道路漫长。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吗?直到死才停止,难道不是很遥远漫长吗?
其实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一直贯穿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或许在现今看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种话有些流于“愚忠”,但这种忠诚与气节,却是今天的人怎么也无法比拟的。
由于现今是民主社会,因此今天再用到“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句子时,对象已不再是单一的对“在上者”,而是所有的百姓。例如在一篇名为《从历任港督看香港史》的论文中,作者便写及:“港督尤德爵士直到最后一天仍在为香港的前途而尽力,何况他做出来的成绩是这么的响亮,令人赞佩中国古代的大政治家诸葛亮曾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自相期许,相较之下港督尤德爵士所担任的工作虽然范围较少,但以这八个字来形容他在香港这四年半的作为,可说当之无愧。”
通常由甲的口中说出这个成语来赞颂乙时,大都是甲真心佩服乙,并且也对乙的所作所为持高度的肯定,但若这话是由乙自己口中说出来时,则我们就必须打点折扣了。因为在现今社会,通常只有政治人物会将这话挂在口边,至于这些政治人物是真的会去实现自己的诺言,还是只是当它作为一种口头禅,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虽然我们不是古人,也不是政治人物,不必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但是无论求学做事还是应该秉持着“尽力而为”的心态,如此一来,才能不愧对自己。
【名句原文】
后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创作背景】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千百年来诸葛亮已成为智能的化身,其传奇性的故事也多被后人所传诵,像《三国演义》上便讲述很多,例如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使弩可同时发射十箭;又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等等,几乎已到了将他“神化”的现象。
《后出师表》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均由诸葛亮所作。《前出师表》也称《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后出师表》则作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魏国失败之后所做。
由于当时大臣们对再次北出征伐颇有异议,因此诸葛亮便向大家分析当前“汉贼不两立”以及“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并向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也事关蜀汉的生死存亡,绝不能因群臣讨论时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本篇文章涉及蜀汉的安危,因此文中的忠贞壮烈之气,又超过了前表,并且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句,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更可说是对诸葛亮一生最恰当的评价。
“表”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就内容而言,它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事情的奏章或书信,是应用文的一种。关于这些文体的功能,刘勰的《文心雕龙·章表》篇中说:“表以陈情。”意思便是说表文最大的特点是用来陈述衷情,也就是类似于请示或情况报告一类的公文。而诸葛亮的这篇《后出师表》无疑具有表文的特点,同时更是一篇优秀的政治性抒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