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时间:2024-09-01 04:06

唐诗三百首第180首杜甫的《登楼》,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

登楼作品原文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登楼》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登楼译文注释

译文一

繁花靠近高楼更使游子伤心,到处兵荒马乱独自到此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涌来,玉垒山的浮云变幻从古到今。

大唐如天上北极星终不可改,西山盗贼休要再来骚扰相侵。

可怜昏庸的后主还会有祠庙,日到黄昏我姑且咏唱《梁甫吟》。

译文二

花朵靠近高楼,反而惹起了客居之人的伤心,四方多难啊,我才就此而登临。只见濯锦江上春意盎然,充满了天地之间,玉垒山上浮云变幻,如同是古今变迁。北极星一般的朝廷终究不会改变啊,西山的贼寇们不要再来侵扰了。可怜当后主回到祠庙之中,心情又是如何呢?日色将暮,我姑且弹奏一首《梁父吟》吧。

注释

锦江:即濯锦江,为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好锦,故俗称为锦官城,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玉垒:山名,在今天四川省灌县西面、成都市西北。

梁父吟:也写作“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古辞今已不传,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收有题名诸葛亮的一首,而实非诸葛亮作。

《登楼》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登楼作品鉴赏

赏析一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已是诗人客居成都第五个年头。上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十月便有吐蕃叛乱,攻陷长安,代宗奔陕州;虽然郭子仪随后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国难当头,战乱不断,诗人感慨万千,便写下本诗。

本诗写诗人登楼远眺,想到国家多难,兵戈遍地;想到古今变化如浮云,世事无常,不禁伤心悲愤。但诗人依然相信大唐政权不会被乱军毁掉。结句慨叹当今缺少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充满爱国激情。

首联点出题眼,起势不凡。“万方多难”为全篇之题眼,也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诗人满怀愁思,登上高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伤心。在此联中,诗人以繁花反衬伤心,以乐景写哀情。在行文上,诗人先写见花伤心,再述万方多难的原因,因果倒装,起势突兀。

颔联紧承“登临”,写登楼所见之景。上句从空间角度开阔视野,下句就时间角度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这两句即景抒情,思接千载,宏丽奇幻,境界阔大。

颈联正面叙写“万方多难”的时局,也是诗人登临所想。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针对吐蕃的觊觎,诗人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尾联,诗人就登楼之所见、所想,发表感慨,用语委婉而讽刺深切。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这里,诗人完全是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对唐代宗宠信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以致酿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予以尖锐而深刻的讽刺。结句,诗人自伤寂寞,言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我只能像躬耕陇亩时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登楼吟诗。

本诗抒写了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悲怆感人。

赏析二

此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其时吐蕃不断进行侵扰,虽有郭子仪率军抗击,一度获胜,但还未完全阻止其进犯,代宗又昏聩无能,宠信宦官,国家隐伏着严重危机,此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诗人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概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此诗历来为诗家所推崇。《唐诗近体》赞此诗“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之象陵轹千古”。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清人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赏析三

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季,时杜甫仍寓居成都。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濒临崩溃,吐蕃趁势而兴,多次出兵骚扰边境甚至侵入内地。就在杜甫作此诗的前一年,吐蕃先后攻陷河、兰、岷、廓、临、原等州,七月,入大震关,十月攻陷长安,唐代宗狼狈逃往陕州,吐蕃人遂拥立金城公主之侄、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不久后,郭子仪来到商州,收兵得数千人,反攻长安,逐出吐蕃军,十二月,代宗返回长安,复辟。

重重变乱传到成都,无疑使杜甫的心情恶劣到了极点,这首《登楼》即在此种背景下作成。开篇先点明季节时间,是在繁花盛开的春天,但因为心情恶劣,所以花朵不唯不使人喜,反惹人忧,利用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反乎常情的反应,将自己内心的烦闷、哀伤尽情道出。那么诗人为什么烦闷呢?对句即明确指出,是因为“万方多难”。“方”原本指周代以前相对中原王朝而言的各藩国、部族,时称为方,比如殷代有鬼方、徐方、羌方等谓,万方就等于是万邦、万国、万族,这里是指辽阔的中国大地。内忧稍息,外患又起,为什么会如此地多灾多难呢?诗人因此而内心惆怅,登楼送目,本希望借着美好的春景可以暂时扫除内心忧惧,谁料见景而生联想,反而更加伤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既是对眼前实景的描摹,也是诗人内心殷切的期望,希望能够像春回大地一般,国势经过此番磨难,也会逐渐地振作起来吧。但他随即又见到了玉垒山,只觉浮云扰动,如同古今历史那般变幻莫测,前途难料。颈联言“北极朝廷终不改”,北极星居于天极,从地面上看来仿佛亘古不动,而点点繁星都围绕着它来旋转,故此历来都用以象征朝廷。因而这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就像那北极星一般,终究不会改变,吐蕃人想要册立天子,新造伪朝,图谋之最终失败,乃是情理中事。“西山寇盗莫相侵”,是指长安收复后不久,吐蕃军队又攻陷了西麓山附近的松、维、保三州,承接上句,诗人的意思是:朝廷不会更改,中原不会沦丧,吐蕃也不过西陲小小的贼寇,你们就算再来侵扰,又有什么意义呢?还是停止吧--此即“莫相侵”之用意。

对于尾联,历来的解释为:“可笑那蜀汉后主刘禅一般的昏君,都还有自己的祠庙,日色将暮,且让我仿效诸葛亮来作一首《梁父吟》吧。”据称即以后主刘禅来隐射唐代宗,以刘禅信用宦官黄皓导致国亡,来指斥代宗受宦官程元振的蒙蔽,才会导致吐蕃入寇。私以为此解不妥。首先,“可怜”在古代也有“可爱”意,却绝无可笑或可鄙、可恨意,此句明显不是在嘲讽刘禅;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还”字在此只能作归来解,倘作“仍然”解,后面不能直接跟宾语,而必须要有“有”字作接续,单独一个“还”字,是不能解为还有、仍然有的。

私以为,此句确实是以蜀汉后主刘禅来影射唐代宗,杜甫在蜀地,联想到刘禅和刘禅在成都的祠堂,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还祠庙”,应该是以刘禅魂魄回到自己的祠堂来影射唐代宗回归长安,刘禅的魂魄归来以后,见庙在而国亡,想必内心是万分凄凉的吧,那么代宗回到已遭吐蕃军队蹂躏过的长安,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只有这样解,才能以“可怜”二字冠之。结句言“梁父吟”,也不是在自比诸葛亮,《梁父吟》是古曲,虽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但不代表只有诸葛亮才能作此歌。主要此曲乃是悼亡之调,所以诗人伤心国事,见日色将暮而觉大唐之日薄西山,因而作《梁父吟》来哀悼而已。

杜甫擅长将个人遭际和国家磨难相联系起来,但此诗则不及个人,独言国家,境界阔大、语言慷慨、气氛悲凉,历代对此诗评价都非常高。比如浦起龙就在《读杜心解》中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赞颂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赏析四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但十月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攻陷剑南、西山等地,国家陷入战乱之中。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首联点出诗人登楼时的心境。诗人因“花近”而心中哀伤,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万方多难”。在这万方多难的时期,漂泊他乡的诗人心中满是愁苦忧思,登上高楼,看到繁花盛开,诗人却满是伤感。诗人写春景之欢快反衬情感之哀伤。但诗人倒装句子,先写见花心伤这个反常态度,再说感伤原因,使人产生悬念,也侧重强调伤心之深痛。“登临”二字,引领下文。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着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接着诗人用口述的语气,好像在告诉“寇盗”一样,让他们“莫相侵”,用语坚定,一片浩然正气。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最后两句,诗人怀古伤今,以此讽刺当朝昏君,寄予了诗人的抱负。诗人迎风挺立在高楼,眺望沉思,不觉之间已是日落西山,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先主庙、后主祠模糊可见。诗人想到了后主刘禅,不禁感叹道:“可怜刘禅亡国昏君,竟然也有祠庙,享受后人香火。”最后,诗人以“梁甫吟”收尾,暗含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追思之情,也暗示自己希望被君王赏识,一展抱负的愿望。诗人在这里用刘禅事迹暗喻唐代宗李豫昏庸无能,造成国家动荡、吐蕃入侵的艰难局面,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辅佐朝政。而诗人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的机会,只能在暮色中沉吟低叹。

这首七律,诗人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渗透,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登楼》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登楼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