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二分明月
【释义】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后来也用“二分明月”来指扬州。
【出处】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虽然也喜欢读书,但他不想去考什么进士,当什么官,他钟情的是诗文和风景,而不是金钱和权势。
但家人希望他能用才学换来名望和地位,以光宗耀祖,亲戚朋友也都盼着在他发达后跟着沾光。于是都劝他:去京城吧,去京城吧,考个功名回来,你行的!
被劝烦了,徐凝一生气,就从家乡睦州(今浙江桐庐)来到了长安。
在应考期间,徐凝若无其事地在城中东游西逛,有人就对他说:想上榜得先铺路啊,拿你的诗作,多拜拜那些官员、名流的门庭,有人家替你美言,机会可就大多了。
徐凝自语:能写诗,有何值得炫耀的呢?还要去低声下气求人家举荐?我才不去做这样的事呢!
到底没有去四处拜门子,徐凝自然也没考出个什么好结果来。
又在京城逗留了一段时间,徐凝意外地结识了元稹和白居易,元、白二人对他很是欣赏,鼓励他继续考进士,他婉言谢绝了。
不久,他又遇到了韩愈。离开京城前,徐凝以一首诗跟韩愈作别:
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回到家乡,徐凝便找一僻静处隐居起来。每日观山问水,饮酒赋诗,倒也悠然自在。
有时,徐凝也会外出漫游,在风景名胜间打发时光。
这一年春天,他游完富春江,来到杭州城。听说城中开元寺院内植有牡丹,徐凝立即前往观赏。
进入寺院内,果见一片盛开的牡丹,美艳得令人惊叹。徐凝忍不住当场题诗: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题开元寺牡丹》)
令徐凝想不到的是,他正题诗时,也是专程前来赏牡丹的白居易已站在了他身边。
诗刚题完,白居易马上鼓掌叫好。徐凝转头一看,见是旧时相识、今日的杭州刺史白大人,自是喜出望外。
两人一起赏完牡丹,白居易便邀徐凝去喝酒谈心。
端起酒杯,说到那些长安往事,又说到白居易几年前被贬江州,两人皆唏嘘不已。
当年在长安时,徐凝曾和白居易一起看过牡丹花,当白居易后来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徐凝曾写过一首《寄白司马》,回忆到当年观赏牡丹的情景: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
这次能在杭州巧遇白居易,徐凝倍感亲切,心情也是格外的好,话说到知无不言,酒喝到一醉方休。
后来,离开杭州,每看到牡丹花,徐凝就会自然想起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彩霞。
这一年,徐凝来到了另一个烟柳繁华之地——扬州。
扬州是个好地方,徐凝一来便被迷住了。
景美自不必说,物华自不必说,单是如云的美女,就让徐凝目不暇接了。
徐凝就在扬州多停留了一些时日,然后便遇到了她。
她是一位歌妓,歌美人也美。第一次见到她,徐凝便恍若见到前世情人。
然后两人就有了私下里的来往。她觉得徐凝和那些官员、商贾太不一样了,这个懂情调、有才华的男人让她怦然心动。
都动了情,接下来的相处就不是逢场作戏了。可再好再真,终还是有一别的。她无法获得自由身,徐凝也无能力将她赎走,带她远走高飞。
临别的那一夜,月光照着窗外的一切,那么静,那么明,让室内的一对人儿双双沦陷。
月光无言,她亦无言。她靠在徐凝的怀里,默默流泪。
徐凝也不知如何去安慰这带雨牡丹一样的人儿,他想:若是不相见,或许就没了这痛苦的分别时刻。
第二天,徐凝在那双泪眼的关注下,再次踏上了远行的路。
许多年后,徐凝还会时时想起扬州,想起和她共处的那些日子,想起那些夜晚的撩人月色,想起她的泪她的好,和那醉人的缠绵。
又是一个月夜,徐凝又陷入深深的思念中,望着窗外的那轮月,他轻声吟出了一首诗: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就是那首著名的《忆扬州》。在徐凝的心目中,那个远方的她就是俏萧娘,就是桃叶女,时隔多年,他还记得那晚写在她脸上的伤心离愁。往事不愿再想了,可月光却来强迫你去回忆。这月光分明是那晚照亮扬州的月光,天下月光如果有三分,那扬州就应该占去两分了吧,不想陷相思,却被月光惹,直让人无奈啊!
又是一年七夕,徐凝看到天上的星河,他再次为人间的离别而感慨: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
当人在旅途,心有所想的时候,所见的树木都已化为相思树,树林也是《相思林》:
游客远游新过岭,每逢芳树问芳名。
长林遍是相思树,争遣愁人独自行。
人有情,天有月,何处不风流?
情有属,月有华,何处不扬州?
扬州,最终成为徐凝心中一个美丽的梦。
诗人卡片
徐凝(生卒不详),唐朝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与白居易、元稹友善。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书法著称于时。诗歌代表作有《忆扬州》《七夕》《题开元寺牡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