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茫广阔的异域美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9:3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茫广阔的异域美

唐诗历来以题材广泛著称,正如其宏阔无垠的疆域。自然的迥异之趣,造就了吟咏对象以及歌颂情怀的千差万别,同一位作者的摹状景物之作,“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便是清新怡人的山水诗,而“沙平连白雪,蓬转入黄云”却是慷慨悲凉的边塞诗。如后者这样描写边塞风光的作品或者散句,在边塞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它们就像是浩瀚黄沙中的星点绿洲,将那伴着大漠风尘而生的诗篇点缀得熠熠生辉。

大漠与长河:山水诗人的边塞图景

王维身为山水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大多作于蓝田辋川。然而两次出使边塞的经历,却让他留下了不朽之作,千百年来,抢尽了那些“专职”边塞诗人的风头。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并察访军情。这并不是一份荣耀的差事,而是张九龄被贬的株连效应。当年正是张九龄举荐王维任右拾遗一职,如今巢已倾覆,焉有完卵?就这样,王维被排挤出朝廷,顶着个“监察御史”的身份向着边塞进发,轻车简从,颇有点儿凄凉的意味。

这个时候,王维还没有到而立之年,虽然已经开始潜心礼佛,却依旧有着豪侠般的胸襟。左迁的愤懑之情,随着越来越广阔的天空而酝酿成了豪气干云的文字,又发酵成雄壮流丽的诗篇。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早已经全盘西化的学堂中,我们依旧能听到那独属于少年的青涩嗓音齐声念诵,懵懂并虔诚着。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一首《使至塞上》,连着题目也不过四十四字,却在边塞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譬如名将谱上的霍去病、美人录中的王昭君,与其说非同等闲,还不如说是无法忽视。

从右拾遗至监察御史,按照官职品级来说,相当于从“正五品上”降到了“正八品下”,几乎可以用“一落千丈”来形容。监察御史虽说也有些权限,但终究比不上昔日面圣谏言的风光。没有仪仗,没有排场,甚至没有沿途迎接的繁文缛节,苍凉而广阔的大漠之上,一辆单车孤零零地在天地间切割出寂寞的剪影。千里暮云,万里平沙,使臣的车马成了沧海一粟,每前进一步,就离政治与权力的中心远了一步。亘古的广漠,原本是这无情放逐的旁观者,却因着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变得鲜活明朗起来。

“直”与“圆”二字,独立来看,过于简单,也不够雅致,很难想象如何以之入诗。然而与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雄壮意象连用,却又似浑然一体,早已超越了雅俗的界限。大漠无风,自然是青烟直上;长河如带,便衬得落日浑圆,无论怎样解释,都找不出更加合适的字眼。王维落笔之时,“推敲”故事的主人公贾岛尚未诞生,但是他这番“炼字”的功底,却早已给后人立下了无言的丰碑。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其大加褒奖,然而最得其中精髓的却是曹雪芹。他不仅借黛玉之口对王维进行赞扬,更让香菱一语道破了摩诘炼字的玄妙之处。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王维诗画并绝,常以画的层次作诗,以诗的意境作画,不仅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达到了一种诗画不分的境界。这“直”与“圆”,正是将最直观的画面线条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才能够“像是见了这景”。香菱的形容,全然是一派天真,却也道出了王维返璞归真的裁诗境界,也奠定了这首诗在教科书的地位。于是我们不由喟然叹息:虽然相隔了千年时光,但曹雪芹却可以称为王维的真正知音!

似乎是受到王维的启发,许多边塞诗人都将这种图画渲染技法引入到自己的作品里,由此诞生了一批十分优秀的摹写边塞景物的诗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绝句只要求后两句对仗,但是本诗两联俱对,音义的整饬使作品充满了弹性与跳跃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白雪、青冢、黄河、黑山,拆开来看,只是组成边塞诗的普通意象,但是经过图画技法的组合,就变成了色彩丰富的丹青图卷。比之于沈佺期“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这样的色彩更加真实美妙。那一个“归”字,一个“绕”字,虽然雕琢的成分略重,然而一实一虚,倒也相映成趣。

诗与画的结合,让读者产生了所谓的“通感”,即使未能真实见到边塞风物,却也能有感同身受的错觉。如同,披一身落日余晖,在茫茫戈壁之上,远眺黄河,且行,且吟。

白雪与白草:纯净色块之苍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茫广阔的异域美

【赏析】

前文已经提到的“三春白雪”之句,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边疆寒冷的气候特征。在历来的边塞诗中,雪这一意象的“出镜率”委实不低,如卢思道“白雪初下天山外”,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高适“北风吹雁雪纷纷”,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等。然而最著名的塞外咏雪诗,还要数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安史之乱尚未爆发,盛唐气象还有点儿繁华的尾巴,边塞战事却已经开始吃紧。那平和苍莽的大漠长河,变成了白雪纷飞的残酷战场,边塞诗自然也随之变得惨淡悲

凉起来。岑参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次出塞,到安西北庭做了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他的前任,也就是那位“武判官”随之离任归京,两人交接过后,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开篇说八月飞雪,如果对照李白所说“五月天山雪”,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边塞的雪季竟然是这样漫长。正有寒冷之感,岑参却又跟李白的“无花只有寒”唱了反调,春风梨花之喻,让人倏然感觉到拂面的暖意。很显然,这只是诗人在与我们开玩笑,因为接下来,雪就开始纷纷扬扬没有停歇,虽然依旧美不胜收,却是寒意彻骨。

在这样的天气中送别,不仅仅是“悲凉”二字可以形容,好在有诗人的妙笔,将这不怎么热络的气氛渲染得情意绵绵。饮酒,奏乐,暮色沉沉,山回路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行人的身影隐没在漫天的飞雪中,空留马蹄的痕迹,让送行的人惆怅不已。千百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难得见到八月飞雪的塞外景致,更加不知那“武判官”的真实名字,却都记住了这样一首情真意切的好诗,记住了雪中立马踟蹰的诗人……

事实上,这首诗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那就是“白草”。这是一种到了秋天就会变成白色的牧草,是塞外独特的风物之一,有些“洵美且异”的感觉,也常常在边塞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仍然用图画的理论来解释,雪和草都是那种大片涂抹的色块。白色代表着纯净,在这不开化的边庭地区,便是原生态的标志。北风肆虐代表着大雪将至,绝非“风吹草低”的惬意。“白草”的意象同样出现在很多边塞诗中,单说岑参本人,便有“白草通疏勒”“千山万碛皆白草”等十多个单句。人们还喜欢将“白草”与“黄沙”“黄云”连用,如刘长卿的“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卢纶的“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楼”等。加入了黄色色块的画面,似乎更加有视觉上的冲击力,视野也更加广阔了起来。

这个时候,不得不再一次提到王维,与《使至塞上》同时期创作的那一首《塞上作》,分明是将白草这一物象所能承载的意境表现到了极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塞外围猎,原本常见,却名之曰“猎天骄”,想象却是怎一个奇特了得。这样的起句太过大气,虽然镇得住全篇,却难找下句来承接。然而,正是这塞上俯拾即是的白色牧草,一片一片,铺陈开来,一直蔓延到天际,便成了独特的猎场背景。再加上熊熊烈火,更加有剑拔弩张的氛围。白草覆盖下的“空碛”与“平原”,是跑马射雕逞英豪的好地方,诗中没有正面出现人物,却能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少数民族健儿的骁勇善战。

白草,如同卑微而壮烈的战士,与北风殊死抗衡着,最终被同色的白雪覆盖成万树梨花;与野火顽强搏斗着,最终被烧成千里暮云低垂的荒漠。在绝美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烈,同样,也抱着希冀,期待着“春风吹又生”的复苏。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