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70首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六卷七言律诗。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作品原文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译文注释
译文一
金鸡在紫陌啼叫曙光清寒,京都的春色将尽莺声婉转。
皇宫的晨钟催开千门万户,玉阶的仪仗簇拥文武百官。
花色映照剑光星星刚下落,柳枝轻拂旌旗露珠还未干。
独有那凤凰池上贾至舍人,他写的阳春曲奉和都很难。
译文二
当京城道路上雄鸡啼鸣的时候,曙光乍现,气温尚寒,只听得黄莺婉转地歌唱,整座帝京的春意已经阑珊。黄金的宫阙啊,晨钟响起,万门敞开,白玉的阶梯啊,皇家仪仗簇拥着上千的官员。花朵迎来官员的剑饰,星辰才落,柳条轻拂朝廷的旌旗,露水未干。只有你贾至舍人才能描摹出这般盛景啊,作一首高雅的诗歌,要想唱和实在是太难了。
注释
贾至舍人:贾至字幼几,洛阳人,天宝十载(751年)明经擢第,后任中书舍人。他曾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为当时所普遍传唱,和作也很多。
大明宫:唐代长安城禁苑名,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唐太宗建之以供太上皇李渊居住,但宫未成而李渊崩,修建就此停止。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扩建此宫,次年即迁入执政,从此大明宫成为帝国政治中心,直至乾宁三年(896年)毁于兵乱。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皇州:即帝都,指长安。
阑:即阑珊,稀疏意。
玉阶仙仗:玉阶指皇宫的阶梯,仙仗指皇家的仪仗。
凤凰池上客:凤凰池指中书省,当时贾至任中书舍人,故以“池上客”来指代贾至。
阳春:指高雅的曲调,语出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作品鉴赏
赏析一
贾至曾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描摹早朝之景,可以说是当时宫廷诗的典范,影响很深,不仅岑参,连王维、杜甫也有和作。七律胎息蜕化于乐府歌行,首先是在宫廷中、朝堂上形式成熟起来,格律细密起来的。当然,七律的顶峰绝对不在宫廷,观贾至诗即可得见,宫廷诗格律谨严、声和韵协、恢弘大气,但同时也显得四平八稳,缺乏灵性,更缺乏好诗必不可少的真挚的情感,所以即便写得再好,也多少会沾染上一些匠气。当时的士大夫在脱离宫廷以后,自抒其情,将格律灵活化,将内容丰富化,将情感真挚化,才使得七律成为一种完善而成功的诗歌体裁,并因此而产生了很多不朽的千古佳作。从这个角度,此种意义上来看贾至诗,以及相关的几首和诗,也就只能在具体遣词造句上加以赏析了,至于格调、风韵,则大可笑而不论。
诗写早朝,所体现的是一种雍容、肃然的态度,是士大夫对皇朝摆出的种种仪式衷心仰敬的姿态。首联言“寒”,言“阑”,只是暮春清晨的实景,不必因此而生任何悲凉之意,也不必将氛围向此悲凉引去。前面说过,好诗就应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景语却非情语,可见它或许算是一首成功的宫廷诗,却算不上是一首好诗。早朝的时间是在今天五六点钟,鸡鸣以后,所以开篇即写鸡鸣,然后泛写京都全城的风貌,颔联转向宫殿,晓钟响起,宫门陆续打开,百官跟随着仪仗迈上玉阶。颈联“剑佩”有人解为禁卫军所执武器,不确,这应当是指官员的佩剑,晋以后,士大夫以佩剑为雅,虽不能带上朝堂,却可带至朝门外,故有此语。最后尾联点明此乃和诗,并且赞扬贾至的原诗为阳春白雪,说“和皆难”,是谦虚地说自己狗尾续貂,这首和诗拿不出手。诗意大抵如此,结构谨严但略显死板,对仗工整但不出奇,只是四平八稳寻常之作而已。
赏析二
此诗和下篇都是应制诗,其内容都是讴歌皇朝兴隆气象的。本诗主要描写早朝的场面,通过渲染春日清晨景色的明媚和煦来表现兴盛气象。贾至等人在当时写这类诗和动乱后唐室中兴有关,写者在当时可能确有特殊感情,但总的说来,这类诗内容虚空,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
本诗通过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展现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肃穆的氛围,极富艺术魅力。诗的首联选取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展示宫廷生活,同时为早朝酝酿气氛。“鸡人”送“晓筹”报晓,衬托出宫廷的静谧;“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示宫中官员各尽其责,有条不紊。颔联和颈联正面描述早朝,通过概述和详写的结合展现场面的壮观肃穆和君王的尊贵气质。诗人以“九天阊阖”比喻帝王的住处,重笔勾勒出一幅早朝图,气势恢弘。“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句,“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这里代指皇帝。“万国衣冠”后着一“拜”字,通过数量上的多与少、地位上的卑与尊的对比,展示了大唐帝国的威严,极言大唐的盛世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现实。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落笔,那么颈联则是从小处着墨。大处显气势,小处见尊贵,二者互相补充,可谓珠联璧合。“日色才临仙掌动”一句,“临”字和“动”字关系密切,也衬托出帝王的尊贵。“香烟欲傍衮龙浮”一句,“香烟”与贾至诗中“衣冠身惹御炉香”一句相照应。贾至诗以歌颂皇恩为主旨,因此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展现帝王的尊贵为主旨,所以用“欲傍”表达攀附之意。在本联中,诗人用仙掌遮日、香烟缭绕等意象展示了宫廷特有的尊贵华丽的气氛。尾联两句照应贾至诗中“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诗句。贾至时任中书舍人,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书,所以他自称“朝朝染翰侍君王”。王维则在这里说“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退朝后,皇帝经常会下达诏令,所以贾至就会到凤池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佩声”,指身上佩戴的饰物相互碰撞发出的响声,此处代指贾至。本诗作为和诗,未和贾诗之韵而和其意,全诗涉及早朝前、早朝时、早朝后三个阶段,极言大明宫早朝的庄重气氛和天子的尊贵与威严,同时也暗示了贾至颇受重用。诗境壮阔浩大、雍容华贵,展示出了诗人极高的文学才华。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
籍贯:荆州江陵(湖北江陵)
作品风格:雄奇瑰丽,热情奔放
诗人小传: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字号不详,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于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751年)归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任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而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即贬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职,罢官后客死成都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抒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且语奇体峻,意境颇新。后经六年边塞生活,使他的作品境界空前开阔,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边塞诗作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晚年诗歌则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更添奇壮特色,但也逐渐产生了隐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