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出自宋代王安石《里仁为美》文中: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意以此与!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意以此与!
名句译文:有心学习善性善行的人,对于习气是相当谨慎的,因此他一定会选择居住的地方。但为善与否难道最重要的不是自己?别人对于自己想要为善的心情又能有什么减损呢?然而君子之所以一定慎选居住之地,正是出于对习气的谨慎。孔子说:“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名句故事】
“为善者必甚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来自孔子所说的“里仁为美”,这句话主要是强调环境的重要,因为人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的。孟子也提出过类似的观念,《孟子·滕文公》下篇“傅楚”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对宋国大臣戴不胜说:“如果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让他的儿子学说齐国的语言,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回答:“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但却有许多楚国人在干扰他,跟他说楚语,那么,虽然天天鞭打他,逼他学齐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领到齐国国都临淄城内最繁华的街市,让他在那里住上几年,那么,尽管天天责打他,要他讲楚语,那也做不到了。”因此不可轻忽环境的力量。
孟子本身不正是“所居必择其地”的大受惠者吗?当初若没有孟母的三迁,孟子能不能成为今日华人尊称的“亚圣”尚不可知!即使是主张性恶的荀子也这么说:“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可见即使是君子,也要避开不好的环境,以免“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名句赏析】
这样注重环境与人对人格影响的警句,使人联想到的句子就是“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汉朝刘向的《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同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相处,就好像进入养育芝兰的花室,时间长久后就闻不到它的香气;同道德品质不好的相处,就好像进入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久后就闻不到咸鱼的腥臭味了。这句话如同“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一般,是在说明结交朋友和客观环境对人的品行有重大影响,并劝人交友要慎重。
这句话到了后世,也有分开应用的状况出现。如蒋孔阳于《美的距离》一书中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天下多少美好的事物,都因为和我们的距离太近,习以为常,而不觉其美。”在这里,“如入芝兰之室”是表示由于经常接触美的事物,久了之后反而习惯了,看不见其美丽的所在。
另外可以联想到的句子,则是较常见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语出晋朝傅玄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比喻接近好人可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则可使人变坏。
有四个学生想知道人参果的味道,于是分别拜访了当年吃过人参果的唐僧师徒们。第一个人回来后,说:“人参果的味甘甜鲜美,很好吃。”第二个人也附和说:“的确如此。”第三个人连连点头,同样表示赞成。第四个人却有不同的意见:“你们说的都不对,人参果吃来滑溜溜,没有特别的味道。”这人和大家争论不休,最后跑到夫子那里讨公道。
夫子想了一下,便问:“你们是向谁请教的?”第一个回答:“我问唐三藏。”第二个回答:“我问孙悟空。”第三个回答:“我问沙悟净。”夫子问第四个,“那你呢?”“我问的是猪八戒。”老师微笑说:“这就难怪了,当初猪八戒是将人参果囫囵吞下肚子里,他怎么能说出真正的味道呢?”
接近积极的人会更有冲劲;接近乐观的人会更开朗。同一个问题,不同心境的人会给你不同的答案,难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什么样的人,自己也容易成为哪种模样。
【名句原文】
里仁为美
宋代:王安石
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
善在我耳,人何损焉,而君子必择所居之地者,盖慎其习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意以此与!一薰一莸,十年有臭,非以其化之之故耶?一日暴,十日寒,无复能生之物。傅者寡,而咻者众,虽日挞不可为齐语,非以其害之之故耶?善不胜恶旧矣。
为善而不求善之资,在我未保其全,而恶习固已乱之矣。此择不处仁,所以谓之不知,而里仁所以为美也。
夫苟处仁,而朝夕之所亲,无非仁也;议论之所契,无非仁也。耳之所闻,皆仁人之言;目之所睹,皆仁人之事。相与磨砻,与渐渍,日加益而不知矣,不矣美乎?
夷之里,贪夫可以廉;惠之里,鄙夫可以宽。既居仁者之里矣,虽欲不仁,得乎?以墨氏而已有所不及,以孟氏之家为之数迁,可以余人而不择其地乎?
然至贤者不能逾,至洁者不能污,彼诚仁者,性之而非假也,安之而弗强也。动与仁俱行,静与仁俱至,盖无往而不存,尚何以择为哉!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的篇名《里仁为美》,实际上是出自《论语·里仁》孔子所说的一段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知就是智,孔子认为,居住的地方,若是不选择风气良好的环境,便无法获得智能。对于历史上的儒家人物,王安石最敬仰的是孔子,因此也才会作了这篇阐发孔子思想的文章。王安石曾倡议科举改试经义,以代诗赋,本篇文章就是王安石所作经义之示范文,可谓言八股文源流之始祖。
王安石在宋神宗殷切的期望下,放手进行改革,迅速制定出均青苗法、免役法等相关法令,后人统称为熙宁新政。这一变法,确实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农业颇有鼓励的作用,也加强了抵抗辽国和西夏的国防力量,但却严重地打击了豪绅士族的利益。于是豪族仕绅纷纷起来阻挠反对。虽遭遇顽固的抵抗,王安石自谓:“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苏轼因而送他“三不足”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