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之曲终人散:来了就来了,散了就散了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6:54

【成语】曲终人散

【释义】曲子结束,听曲的人就都散了。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消亡的一刻,或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出处】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也和多数唐代诗人一样,自小就聪明有才气,读了好多的书,能写很棒的诗;长大后就去参加进士考试,也是遭遇不顺,连考几年都没过关。

猜想那时的钱起一定挺沮丧的,他或许也曾想过要和自己的那个侄子(怀素)一样,去出家当和尚吧?

但钱起毕竟是钱起,以“起”为名岂能消沉下去呢?他鼓励自己说:钱起,快起来,你行的!

钱起振作起精神,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重新走进会试的考场。

那就从头再一项项地考呗。

又该考帖经项目了,钱起一看试帖诗的题目是《湘灵鼓瑟》,心想:熟悉的典故,固定的套路,也并没什么难的。

动笔前,钱起很自然地想起《楚辞·远游》中的诗句:

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那个美丽的传说也在钱起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那一年,舜帝死了,葬在苍梧山,他的爱妃伤心极了,天天以泪洗面,都哭得吐了血。最后那妃子实在受不了相思之苦,便投入湘水自尽,化为湘水女神。湘妃成神后,常常会在湘水畔弹瑟,用悠悠的瑟声来传递心中无限的哀思。

想象着湘妃鼓瑟、河神起舞的情景,钱起提笔开始写了: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湘,愁风过洞庭。

五联十句,一气呵成。当写完“愁风过洞庭”时,钱起停住笔,皱起了眉头:按照“六韵十二句”的试帖诗要求,还剩最后的“一韵两句”,写什么?如何写?怎样结尾才能收到令人拍案的效果?

钱起再次陷入沉思。

蓦地,他想起了十来岁时经历的一件怪事——

那天,他跟着一位亲戚,从老家吴兴(今浙江湖州)来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晚上,住在旅店里,他总是睡不着。半夜时分,窗外月光如水,让床上无眠的他思绪纷飞。

正在钱起胡思乱想之际,窗外突然传来一人诵诗的声音,那声音显得悠远而神秘。钱起侧耳细听,那人却只是在反复地吟诵着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谁?为何要在半夜吟诗且只吟两句?吟这两句又想表达什么意思?

年轻的钱起忍不住内心的好奇,忙悄悄下床,想出门一探究竟。可是,等开门一看,室外静悄悄的,明亮的月光下,一个人影也没有,而那个诵诗的声音也一下消失了。

回到屋内,钱起又惊又怕,整整一夜,耳畔都在回响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吟诗声。

好多年后,再想起那晚上的经历,钱起依然还会心有余悸。

现在,在进士考场上,往日情景又重现,那个神秘人吟诵的诗句,在钱起的脑海中有如灵光一现——对呀,就用那两句收尾呀!

钱起默念着,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然后挥笔写下: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意犹未尽,意味深长,意境非凡。钱起又从头读了两遍,感觉特好。交卷。

这首诗,终于让钱起在众多士子中脱颖而出。

特别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甫一传出,立即征服了整个京城诗坛,连当时的诗坛大佬王维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点赞。

两句成名,有如神助。

于是,进士及第后的钱起立即火了。他的仕途开始一帆风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平步青云,一路风光。

“大历十才子”中,他是大伙儿公认的老大。

许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上,都少不了钱起在现场赋诗助兴,能请到他的人都觉得倍有面子,请不到的都会大失所望。

在众星捧月般的荣耀中,钱起开始迷失自我,渐渐膨胀了。

当听人将他和另一位名叫郎士元的诗人并称“钱郎”时,他很有意见:郎士元有什么资格和我并列?他配吗?

当李端在郭驸马的酒宴上即兴赋诗,赢得满堂彩后,钱起立即起身表示不服:你不可能是现场做出来的,你是早先准备好的!

钱起当时大概不会想到“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道理,他以为他会永远地风光下去。

他也没想到“曲终人不见”会演变成一个“曲终人散”的成语,也不会想到此成语会延伸出另一层含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当唐朝成为过去,在大多数后人的眼中,钱起渐渐成了一个陌生的人名,他的诗,更是很少有人知道了。

钱起之曲终人散:来了就来了,散了就散了

诗人卡片

钱起(约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书法家怀素和尚的叔叔,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同时代的另一诗人郎士元齐名,合称“钱郎”。代表诗作《省试湘灵鼓瑟》。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