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6:23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出自纳兰性行德《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出处

《青衫湿遍·悼亡》

纳兰性德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故事赏析

这首词,题为《悼亡》,似乎不问可知又是悼念妻子卢氏的,但是,读下去的话,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我看到的注本,都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定在康熙十六年,也就是卢氏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们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把写作时间定在这一年,是因为词中有一句“半月前头扶病”,也就是说,卢氏刚刚去世,容若就写了这首词出来。

这个推论看似无懈可击,但它若要成立,还必须基于以下事实:这首词确实是写给卢氏的。事实上,也有个别版本并没有《悼亡》这个词题,而从内容看,容若确实是在悼念一位深爱的女子,但这个女子恐怕根本就不是卢氏。

词的上片都是大白话,用不着仔细解释,大意是说心爱的人刚刚去世,自己非常伤心。最后两句在修辞上很出色,值得留意:“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这是诗词里边使用虚词的典范,读起来应该是这样的:“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很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下片的第一句是最让人生气疑心的,“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玉钩斜路”,大家读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过去,事实上这四个字正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所在。

“咫尺玉钩斜路”,字面上说容若家和一条叫做“玉钩斜”的路距离很近。“玉钩斜”听上去是个美丽的名字,像是在说天上的月亮。但是,北京并没有这样的一条路,这条路的得名也不是因为月亮。

“玉钩斜”这个地方现在还在,在扬州的蜀冈西峰,现在是蜀冈西峰生态公园,但它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土丘。当地人说这个土丘就是玉钩斜,专家也很难确定,只能说大致应该是在这个地方。这里有一座新修的玉钩亭,据说是在古代遗址上重建的。

如果你去扬州玩,不妨去这个地方看看。这原本是一处很著名的古迹,得到过很多诗人的吟咏,但使这里著名的并不是什么美丽的故事,而是地底下埋着的许许多多少女的枯骨和冤魂。

据说,隋炀帝三下扬州,穷奢极侈到了变态的地步,甚至强征吴越的民间少女在运河两岸为龙舟拉纤。拉纤是个苦差事,民夫都吃不消,何况纤纤弱女呢。结果,陆续有少女死在这个新增的工作岗位上,而在那个皇权专制、信息传播又不发达的时代,隋朝政府自然没有遮掩纤难事故死亡人数的必要,在船队到了扬州之后,把尸体都葬在了附近的一处坡地上。因为这里是一处斜坡,从此便被称为“宫人斜”。这个名称好歹也算对死难者的一种追认了,因为严格来说,她们还称不上宫人的。

到了唐代,李夷简镇守扬州,在这里观赏如钩新月,便修了一座玉钩亭,大文豪皇甫湜为此还写了一篇《玉钩亭记》,此后宫人斜便改称玉钩斜,名声越来越大,为之吟咏的名家也越来越多。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容若自己也吟咏过玉钩斜,比如《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这是一首很好的怀古词,词题里提到的王阮亭就是渔阳山人王士祯,曾在扬州作官,与当时名士游览扬州红桥,有过一些唱和。容若是在多年之后以中南海保镖的身份随同康熙皇帝南巡扬州,步韵和了王士祯的一首《浣溪沙》。

这首词的下片讲的就是玉钩斜的故事。“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被当作纤夫使用的少女们当初“长堤牵锦缆”,如今又在哪里呢?——“玉钩斜路近迷楼”。稍微多讲一点:迷楼是隋炀帝搞的一项宏伟工程,位于扬州西北郊,向前堪比阿房宫,向后堪比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大楼。所以这句词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于把玉钩斜和迷楼作了一个并置,此时不必作任何评论,而读者的心中自然有了一杆秤,明显感觉隋朝这个社会不太和谐。

容若曾在《渌水亭杂识》里提出了咏史诗的一个创作理念:咏史诗不能搞议论,因为一有议论就不再成其为诗词,而变成史评了。“玉钩斜路近迷楼”这一句正是对这个创作理念的成功实践,这是纳兰词中精华的地方,小资读者可以视而不见,但真正的纳兰词爱好者还是值得在这些地方留意一下的。

就典故的运用而言,这句词也是“玉钩斜”作为一个典故的最本色的用法。我们再回到《青衫湿遍》这首词来,就会感觉容若这句“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作为悼亡词来说竟然毫无道理。我所看到的注本,都把玉钩斜解作卢氏的陵寝所在地,如果真是这样,容若的用典就太失水准了。

诗人的用典,乃至许多诗词套语,都有它们固定的涵义,有特定的应用场合,就像我在上中多次讲到的,容若的有些词被人当成描写妻子或其他合法配偶的,但考察那些用词,会发现那都是对歌伎的用语。词语各有背景,好比我们说某个朋友去外地玩了,你很想他,你时常想起他的一些言谈举止,但你不能说“时时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虽然这么说在语法上没错,在意思上也没错,但“音容笑貌”这个词是特定用在死人身上的。诗词当中的典故和套语,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当容若用到“玉钩斜”这个典故,又感叹“一般消受,蔓草残阳”的时候,我们就得想到,他所怀念的、哀悼的这位女子,一定有着和那些葬身于玉钩斜的女子们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被皇家强夺,并不幸早逝。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再看“咫尺玉钩斜路”这“咫尺”两字,玉钩斜位于扬州,和容若绝对够不上咫尺,而咫尺其实含着“咫尺天涯”的意思,能够在容若的生活中构成这个意思的,只有那位宫中表妹。只有皇宫的红墙,才能让容若生出这样咫尺天涯的感叹。

词的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也能证实这个推论。“重圆”是用“破镜重圆”的典故——现在我们说起“破镜重圆”这个词仿佛很平常,凡是分手的两口子言归于好都叫破镜重圆,但考察这个典故的来历,感觉就不一样了。

事情发生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前,南方陈国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有个妹妹叫乐昌公主,嫁给了徐德言,两人非常恩爱。当时天下动荡,徐德言预料到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国破家亡的大祸发生,那时候难免夫妻被拆散。于是他取来一面圆形的铜镜,一破为二,和妻子分别保管,并约定说:“如果夫妻被迫分离,你就在每年正月十五那天托人将这半面镜子拿到市场去卖。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去探听消息,以我的半面镜子为凭,与你团聚。”

后来,隋朝灭亡了陈国,徐德言逃亡,乐昌公主则被赏赐给功臣杨素为妾。徐德言打探到了消息,便赶到了隋都长安,打探妻子的下落,终于在正月十五那天在市场上看到一个老人高价出售半面铜镜,细看之下,果然就是妻子的那块。徐德言于是写了一首诗,托那位卖镜子的老人带回去。事情的结局是美好的:杨素知道的这件事,大受感动,把乐昌公主还给了徐德言,让他们夫妻重聚。

所以,破镜重圆这个词原本不是任何夫妻言归于好都能用的。它最适合于这样的情况:夫妻的分别是被迫的,妻子落到了权贵人物手里,丈夫几乎无能为力。这就能够解释容若“重圆密誓”的涵义了:破镜重圆的誓言是秘密立下的,不为外人所知,这说明两人的关系很可能不是合法夫妻;女主角进了一处连容若这等高干子弟都无能为力的地方,而没等破镜重圆,她就死在那里了。

最后,把这首词的大意串讲一下。——我哭起来没完,想你想得不行,想起半个月前你还强撑着病体去剪灯芯,那剪刀的声音现在还在我的耳边。你胆子很小的,连一个人待在屋子里都不敢,如今你却孤零零地躺在幽暗冰冷的棺材里。我愿意为你的魂魄引路,让你回到这回廊里来。我与你咫尺天涯,和你一样沉浸在这蔓草残阳的凄凉境况中。我拼着用我全部的眼泪,和祭奠的酒一起把你滴醒,怕你在地下仍旧为我伤神。你会劝我好好保重,别再痴情地想你。我却记得我们曾经偷偷立下再续因缘的誓言,禁不住柔肠寸断。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