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古诗翻译赏析-马戴-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9-01 03:44

唐诗三百首第155首马戴的《灞上秋居》,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惟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那识此声能断肠”也。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

灞上秋居作品原文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古诗翻译赏析-马戴-唐诗三百首

灞上秋居译文注释

译文一

灞原上一场风雨刚刚停息,傍晚频频看见南飞的雁阵。

片片落叶从他乡树上飘落,寒夜的昏灯独照不眠之人。

空寂的园中滴下颗颗白露,孤独的房舍只有野僧为邻。

寄居在荒郊寒舍已经很久,不知哪一年才能跻身青云。

译文二

灞上风雨才刚停息,晚间但见鸿雁频繁地飞过。落叶飘飘,本是他乡之树,夜晚寒灯,映照着我这孤独之人。空旷的园中白露滴落,孤寂的隔壁只有山野的僧人。我已经客居在郊外很久了,要什么时候才能出仕为官呢?

注释

致此身:指出仕做官,《论语·学而》载:“子夏曰:‘事君能致此身。’”朱熹注:“致,犹委也。”

《灞上秋居》古诗翻译赏析-马戴-唐诗三百首

灞上秋居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抒写作者客居异乡的愁情。首联以风雨初定、雁行频飞起兴,渲染寒秋来临的气氛。二联以落叶、寒灯具体写秋夜山居的沉寂与凄凉。三联进一步以空园、孤壁突出表现山居的萧瑟冷落和孤寂。末联发出慨叹,抒写自己的怨愤,写出作者客居异乡无限悲伤的原因在于不得用世,壮志难申。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浑厚。特别是“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炼句炼意,堪称名句。

赏析二

此当为马戴进京应试,而屡试不中时作。因京城物价昂贵,外来士人大多取京郊偏僻处寄宿,马戴因此而居于灞上,眼见秋已到来,不知自己前途究竟如何,亦不知何时才能返乡,凄凉悲怆之下,乃作是诗。

首联先言所处之地,继而言风雨之后,旅雁频飞。风雨晚来才息,大雁恐误路程,因而黄昏疾飞,诗人见雁而起思乡之念,于是紧接颔联,云所处他乡,落叶纷纷。中国人向来有“落叶归根”的说法,此即借落叶而再明言思乡。然而诗人在考中之前,终究是无颜回乡的,于是只得独对孤灯,夜不能眠。

首联有“晚”字,而颔联有“夜”字,乍看起来似乎有点重复。诗歌要尽量避免重复用字,重复用意,除非能够别开生面地更出一层意境,否则“晚”、“夜”之类的字眼,可一而不可再。但细观之,诗人不言“夜灯孤寂人”,却言“寒灯独夜人”,则此“夜”字并不仅仅表述时间,而更有孤寂一身,整夜难眠意,与前“晚”字便不觉重复。“他乡”是常用词汇,而所对“独夜”是诗人生造,指独自一人度过寒夜,如此运笔,便在曲折委婉中出深邃用意,此联甚佳。

秋之至也,风雨晦暝,旅雁频飞,落叶纷纷,寒气袭人,白露滋生,此亦常见意向,但诗人别出心裁地在“白露”后出一“滴”字,则见露滴之声,似乎清晰可闻,从而园之空旷无人,夜之寂静无声,便由此字而备悉道出。一个“空”字,一个“滴”字,便见所居偏僻,孤清无伴,但诗人仍不肯罢休,复言“孤壁野僧邻”,周边非无人也,但所邻也只有一个山野孤僧而已。“野僧”自当居于偏僻无人之地,而诗人被迫居于偏僻无人之地,两者相邻,却又无可走动,则孤清之意更浓。无人处能显孤清,并不出奇,而有人处却更显孤清,诗人笔法老练,值得再三叹赏。

只可惜诗之本意,是诗人仕宦无门,寂寞难耐,他不言欲有所为,怀大抱负,而只言“致此身”,也即简单的运用仕宦之代称,终究格调难高。倘若尾联能出或为国,或为民,哪怕只是为了达成个人的雄心、抱负,只是想使自己的所学有所运用,都要比简单地慨叹“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要来得高明些。

赏析三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融情于景,通过对灞上萧瑟秋景的描绘,表现了客居异乡的孤独与凄清,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灞上,即霸陵、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首联写灞上萧瑟的秋气:秋风秋雨初定,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频飞。一个“频”字,既道出了雁群之多,也让人联想到了雁儿匆忙投宿的恓惶之状。在古代诗词中,“雁回”与明月一样,最易惹乡思。颔联继续写景,不过视角由天际转向了地面,由晚行雁转向了“独夜人”。“落叶他乡树”一句含义深远。民间有句俗语,“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目睹落叶,很自然地想到了自己客居异乡的悲凉,因此深受触动。何时才能回归故里呢?诗人无数次自问,也没有答案,只能将心中的凄凉渗透到诗句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句,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了客居他乡的悲伤孤独。试想,夜已深沉,一灯如豆,孤独的诗人独坐灯旁,若有所思。寒意渐渐袭来,烛光更显黯淡,诗人心中的凄苦也更深切。“寒灯”使夜显得更加漫长;“独坐”则能让诗人感到更逼人的寒意。

颈联还是写景,视角又从地面转向了空园,由“他乡树”转到了“白露滴”,由“独夜人”转向了“野僧邻”。“空园白露滴”一句,露珠缓缓滴在枯叶上发出了声音,虽然微弱,却很清晰。此时更深露重,万籁俱寂,连秋虫都已不再鸣叫。诗人特意巧妙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一个“滴”字,写尽了秋声,比写完全无声更能体现环境的静谧。“孤壁”句同样用衬托的手法,诗人明明想写自己孑然一身,孤立无援,却说自己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出尘脱俗、不慕凡尘的僧人。有这样的邻居,更显诗人的孤单与落寞。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抒发怀才不遇、进身渺茫之感慨。诗人以求仕为目的到了长安,在灞上客居多日,始终未找到进身之法,所以在此直言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前途渺茫的失落。本诗题材在唐诗中很是常见,但是写景都为眼前所见,不事雕琢;写情情真意切,绝不无病呻吟,因此能够不落俗套,表现出极大的艺术魅力。

《灞上秋居》古诗翻译赏析-马戴-唐诗三百首

灞上秋居作者简介

马戴

字号:字虞臣

籍贯: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

作品风格: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诗人小传:

马戴(799年~869年),字虞臣,定州曲阳(今天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诗人。他早年屡试落第,因此到处漫游,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曾隐居于华山。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始中进士,后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天湖南省汉寿县)尉,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博士。

马戴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他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全唐诗》存录其诗二卷。

更多马戴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