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河山无定据-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故事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4:35

今古河山无定据出自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蝶恋花·出塞》

清代: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今古河山无定据-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故事赏析

今古河山无定据故事赏析

都说我们容若的诗词只有儿女情长,然而这阕词,却尽显了他的男儿豪情。自从豪放与婉约被人们当成划分词风的标志后,除了苏轼、辛弃疾等人,能将豪放之情寄寓在婉约之形中的,也只有纳兰容若了。因此,王国维赞誉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今古河山无定据”,第一句就显示出纳兰的见识不同寻常。他似一位高深的哲人,站在历史的至高点,冷眼指点江山。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已。江山易主,朝代更替无常,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发展必然规律。这句话既是纳兰的感叹,同时也隐含他的忧虑。也许有朝一日,大清政权也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沦为旧朝过去。纳兰作为天子近臣,他有远大的报国壮志和拳拳的爱国之心,但是他显然不希望这样的抱负通过战争流血来实现。因此,纳兰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康熙早年登基时,满清政权并不稳固。内有顾命大臣鳌拜虎视眈眈、平西王吴三桂随时会谋反、台湾郑氏政权企图反清复明;外有四方夷狄骚扰边境,特别是北方草原葛尔丹部落大有侵犯中原之意。这些都构成了少年天子的心腹大患。但康熙大帝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有作为的皇帝,他平三藩、擒鳌拜,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

纳兰和康熙同龄,作为康熙皇帝最钟爱的贴身侍卫,每逢康熙外巡,纳兰必跟随左右。因此,这一次,康熙又一次巡查北方边境,纳兰随行。他目睹了战前的精密部署,亲身感受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所以,他说“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今古河山无定据-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故事赏析

画角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在画角高亢、凄厉的吹奏声中,许多战马被牵着来回走着,进入战备状态。这一句纳兰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紧张、苍凉的战备图。

纳兰的心中既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又不愿意看到战争流血,牺牲无辜。可是,历代江山政权都是建立在无数人的性命的基础上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纳兰知道,战争一触即发,所面对的必定是众多无辜生命的牺牲。战争是残酷的,他内心极不愿看到流血场面,但形势逼迫他不得不面对。

草原大漠,北疆的丹枫树在呼啸的西风中哀鸣,曾经的满树绿叶在怒吼的风中逐渐衰老枯萎,现在只得落寞地随风狂舞,无奈地诉说着一树的凄凉。看着眼前荒凉萧瑟的情景,纳兰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他只能在内心深处叹息一声,“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铁马金戈指的是战争。青冢是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天呼和浩特市的市郊。纳兰随同康熙北巡,路过昭君墓,心生感慨。当年王昭君因拒绝画师毛延寿的勒索,纵然有落雁之绝世容颜,也不得见君王之面。

后世戎昱说:“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为保国家安危,王昭君深明大义,甘愿出使匈奴和亲。如果不是眼前身后逼仄到无路可退,谁愿意带着未完成的爱情将自己放逐到万里之外?人们都说塞外苦寒,匈奴人彪悍。可是,与其在荒茫无尽的等待中终老一生,还不如远走他乡,轰轰烈烈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

她不仅是绝色倾城,而且没有寻常女子的软弱拖沓。她绝顶聪明,勇敢有主见。这样一个清寒孤傲的少女,有着超越一般人的坚定果敢,上天亦赋予她机会和能力,她纵身扑入,因此成功,所以名垂青史。

因为不肯向画师毛延寿的卑劣屈服,她只能在深宫中一年又一年,做毫无希望的等待。在漫长的等待中,她的内心没有幽怨吗?应该有,除了怨毛延寿的卑鄙,也许还有对汉元帝的幽怨。只是她的倔强,令她硬生生地将这股幽怨憋在心底。

大殿之上,她朝他跪谢拜别,然而,自大殿一别,从此幽怨更多的应该是汉元帝。即使他怒杀毛延寿,也无法改变他与昭君有情无缘的事实。他为她从此六宫粉黛无颜色;而她却为他,用自己的毕生心血擎起汉家江山。

自古以来,一向对女人挑剔的文人,都愿意在思想上将王昭君视为同类,她的境遇映照了那些命运多舛的士子。她拒绝给毛延寿贿赂,一如清高之士所标榜的气节:“富贵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她以女儿身做出一番千秋赞叹的事业,以身许国,亦是读书人所称许的。

今古河山无定据-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故事赏析

百般萧瑟,终于积聚力量绽放,昭君寄托了文人太多的理想。

只是这些为责任、理想所牵绊的男人们,是否真正地知道,昭君坟头的青草到底因何而盛,又因何而衰?不,他们不知道。王昭君用她的女儿之身,让另一个男人放弃称霸天下的念头,甘愿向大汉俯首称臣。她换来了两国六十余年的和平,尽管这样的和平是短暂的,但她功在千秋!

王昭君用她的一生,做了两国和平的使者,她的内心所期待的是两国长久的和平相处,百姓能安享太平。然而,自她死后,后世又为逐鹿中原而掀起战争。人们都以为,昭君为与汉元帝的有情无缘而幽怨,为无奈远嫁匈奴而幽怨,为自己毕生不能回归故土而幽怨。谁又能知道,昭君内心更深的幽怨是,她耗尽一生心力却不能唤醒后人对权力的执迷、对战争的狂热。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纳兰是王昭君的隔世知音,容若问她“一往情深深几许”。千年以来,能懂王昭君幽怨的只有纳兰一人。在残阳、秋雨、寂静的深山中,我们听得见容若内心深处的那一声深长的太息!此句,纳兰成功地将豪情、柔情,还有些许凄凉和失落糅合在一起,使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多情公子容若悲天悯人情怀的体现。

不同于历代词家,容若此词思想意境远远超越了他们,并且更熨贴昭君本心。贵族出身的容若,并非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富贵闲人,他更有一股男儿的报国热情和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也许这就是无数人为纳兰倾倒的原因吧。

只是,纳兰能懂昭君,谁又能真正懂纳兰?

千古纳兰心事几人知!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