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3:20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出自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中: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名句译文:海陵的红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极为丰饶;王者之旗在大江之滨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遥远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几与南斗星相齐。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骆宾王与王勃、卢照邻、杨炯并称初唐四杰,而其中数他留下的诗词最多,并且不乏传世名作与名句,“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将战马的嘶鸣声与肃杀的北风置于同一幅画面之内,同时带给人在听觉与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而后一句则是化用“剑气冲斗牛”的故事作为典故。

魏晋时期,在南斗星附近经常有紫气环绕,当时著名的占星家雷焕在观察了多日之后,认定那道紫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某件宝物的精华之气直冲于天,才会映显出如此奇相。

又经过几日的推算与观察,雷焕终于算出宝物的所在位置应该就在丰城县内。后来,雷焕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位居高位的好友张华,由于平素便信赖雷焕的为人及能力,因此张华毫不犹豫地就派遣他到丰城县当县令。

雷焕到任后,遍寻了整个县的属地,最后终于在丰城县的监狱中挖出一个玉匣。打开玉匣后,雷焕得到了两柄能削金断玉的宝剑,他将宝剑取名为“龙渊”与“太阿”,并且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珍藏了起来。

自此后,人们只要看到南斗星附近有紫气环绕时,便会鼓掌笑说:“又有宝剑忍不住寂寞要出土了!”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这句话一直为历代文人学者所钟爱,像元朝人贡师泰便仿骆宾王的这个句子写出了:“秋高剑气冲南斗,天近纶音动北溟。”意思是说在秋高气爽的夜晚,剑气向上直冲天上星斗,天籁之音忽起,以致北海都为之震动。这句话的气势确实也够宏大的,但却始终不及骆宾王诗句里的那份悲壮。

后人石敏若则又仿照此句写出了:“吟声起而百管动,剑气冲而群怒张。”意思是说战士们低吟的声音就如同数百人在吹奏管乐,宝剑之气向上直冲,兵士的士气也随之逐渐高涨。但这句话由于悲壮太过以至于显得压抑,甚至有点感伤,也及不上骆宾王的句子那样悲而不伤、悲中带壮。

而时至今日,许多记者、商人甚至连运动员都对这句话情有独钟。曾看过某候选人的传单上一字未动直接套用“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二句;先不论这位候选人究竟实力坚不坚强,但至少先声夺人、气势宏大,也将候选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竞选决心及个人信心表达得相当明白。

而某篮球队员曾在向对手挑战时说:“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篮坛平。”虽然不明白为什么篮球场上会有“马”叫声,并且打篮球也是用手而不用“剑”,不过此言一出,还真有种“舍我其谁”的气势,并且也让人不得不对这位运动员的中文造诣鼓掌。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唐代: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闻知。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青少年时期落魄无羁。而这段生活经历对他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也造成他成年后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的个性。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历史上一篇很有名的檄文,顾名思义,内容是要讨伐武则天。在公元684年时,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唐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不仅自己临朝称制,行使天子的职权,并且还想进一步地登位称帝,建立她的“大周”王朝。武则天此举引起了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遗老们的愤怒,其中,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便打着已故太子李贤的旗号在扬州起兵,建立匡复府,自任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而才华洋溢的骆宾王便是在此时被他招罗至府内,并被任命为艺文令,《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便是他在此时完成的作品。

所谓的檄文,是一种很古老的应用文体,通常是官府用来晓谕、声讨、征召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文件或是战争宣言之类,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商汤伐桀所作的《汤誓》。而自骈体文产生以后,檄文一般便多用骈体文写成,并且极为讲求对仗。作为“声讨”檄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有“气势”与“感召力”,但古代众多檄文不是疏于单调,便是流于冗长繁芜,但骆宾王所作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不仅气势恢弘、先声夺人,并且还极富文采、对仗工整,读来音韵铿锵,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只是,徐敬业起义不到四个月便被镇压,而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死生不定,但是这篇檄文却流传至今,并被后人视为檄文之楷模,竞相模仿,甚至今天在狼山骆宾王的墓旁的石柱上,后人为他题刻的一副楹联还写道:“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大意是说,骆宾王的陵墓虽只占了狼山上一片小小的黄泥土壤,但他的作品却名垂青史,特别是那一篇檄文,更是千古流芳。可见后人对他的这篇檄文评价之高。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