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48首许浑的《早秋》,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为咏初秋之作,诗中句句切合题旨,清瑟主秋声,西风初起,风传瑟音,更添秋意。而残萤栖露,秋雁南归,秋空高晴,晓日下树叶茂密,层山高远辽阔,上下交错,远近纵横,组成早秋风景图。尾联巧用典故,秋风起,一叶落而知秋至,灵活贴切,富含哲理。全诗情韵清美,意脉贯通,是一首颇为精彩的节令诗。
早秋作品原文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早秋译文注释
译文一
漫漫长夜荡漾着凄清瑟音,阵阵西风吹拂着青翠萝藤。
残留的萤虫栖身在露水中,一群早飞的大雁飞过银河。
曙色中树木高大枝叶繁密,晴空下远山显现得分外多。
淮南的林木落下一片黄叶,便感到洞庭湖已涌起秋波。
译文二
长夜飘荡着清幽的瑟声,青萝丛中西风渐起。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寒凉的露水上,早归的鸿雁掠过空中的银河。天亮之后,看到高大的树木仍很浓密,晴日里远山显得更为多重。想起《淮南子》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成句,自然会感觉到洞庭湖也扬起了波涛。
注释
遥夜:即长夜。
清瑟:瑟音清逸,故有此称。陶潜《闲情赋》即有“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句。
金河:即银河。
淮南一叶下:指刘向《淮南子·说山训》中所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洞庭波: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所言:“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早秋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是一篇唐诗中写景的佳作。作者抓住初秋景色的特点,以清丽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初秋图。首联状物,诗人笔下的遥夜、清瑟、西风、翠萝都透出无限生意。二联的残萤、早雁等凄清的秋夜景色,显出了一片秋色秋声。三联转笔写白天早秋的晴朗景象,阳光普照,高远辽阔。尾联用典贴切晓畅,以“一叶下”和“洞庭波”,把早秋的意思补足,使结尾收得神清气足,恰到好处。作者在艺术表现技巧上相当圆熟,用笔干净利落,观察细腻,状物准确,情韵清美。
赏析二
诗写秋季,很准确地抓住了一个“早”字。首联就写西风渐起,青萝仍“翠”,接着颔联写寒露初生,残萤犹在,早雁已归。但是最高明的还是颈联,“高树晓还密”,一个“还”字,引人遐想:早晨树叶犹密,那么到了晚间又会如何呢?秋季终究已经来了,树密终究会转化为叶疏的吧。至于“远山晴更多”,也就是说晴空下远山似乎比平日要显得更多一些。山如何多法?其实诗人之意,是指因为天晴,所以远望所可得见的山峦要比平日更多,虽未言秋,而秋之比夏,晴日更多,故有“秋晴”之谓,“晴”也是秋季一个重要的特色,被诗人准确地把握住了。我们转回头来看,“残萤”、“玉露”、“早雁”皆有秋意,“金河”乍看与秋无关,其实也是在写“晴”。前两联是写夜景,若非晴夜,银河如何能够澈亮呢?而银河若不澈亮,早雁掠过,又如何能清晰得见呢?
但是仅仅这几句诗的话,总给人感觉欠缺了一点什么。是什么呢?原来是吟咏的主体,也即诗人自己。景物终究是无情的,而诗歌不可能无情,无情的诗歌,仅仅描摹景物,比之绘画,那就如同一张静物写生,只是练习,而不能算是完整的美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从“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金河”,直到“高树”、“远山”和“晴”,并无一字情语,而情感也不能从这些看似平淡的直接描绘中透露出来。那么,此诗是否有情呢?情在何处呢?原来情就在首句和尾联当中。中间都是写自然景物,首句却出瑟音,是非自然的人为的声响,于是观察景物的主体就由此产生。尾联再连用两个故典,出“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慨叹,诗人本身的情感就和自然之景完美融汇在一起了。
诗人的情感是澄澈、空灵的,同时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秋晴如此美妙,不但在夜晚,也在白昼,不禁使人的心灵得到洗涤,再进一步,诗人从中感受到了时光流逝,岁之将暮的紧迫感,并由此而产生出不可言表的恬淡的哀愁来。
赏析三
本诗描写初秋山野高远淡雅的景色。前四句写初秋夜色,后四句写初秋昼景,全诗抒写了淡淡的愁情。诗人在描摹秋色时,注重高低远近的层次,落笔有致而逻辑清晰。首联写景抒情,写诗人一整夜都听见瑟瑟的秋风声。秋风是秋天是使者,是秋天典型的事物,它在一条条高悬的藤弦间轻轻掠过,奏出了清脆悦耳的音调,令人心感愉悦。一个“翠”字,让人在瑟瑟的秋风中感到无限的生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首联刻意避免渲染悲秋的气氛,力图带给读者一份新鲜的快意。颔联展示了一片秋色秋声。玉露、虫、大雁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银河变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一个“残”字,透出秋的萧瑟,给人以秋愁的暗示。颈联、尾联四句清晰地描绘出一副早秋清晨图。颈联中,诗人选择了辽远的山与高大的树来展现秋晨美景,将读者的思绪从因上一句而产生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气爽的意境中。这一联也为最后一联的抒情做铺垫。尾联乃点睛之笔,深化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早秋深深的喜爱之情。本来无甚感情色彩的早秋景观,因为这一句,就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的佳境中,竟然有“淮南一叶下”。它为何而下?自然是因为受到了“洞庭波”的召唤。“洞庭波”典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洞庭波”与“木叶下”本都是秋风所致,况且淮南与洞庭千里相隔,诗人在此却抛开花草,用“自觉洞庭波”来解释“淮南一叶下”,可谓别出心裁,浪漫至极,能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本诗通篇写秋景,诗人的描写层次清晰,渐入佳境,充满新奇与浪漫的色彩。同时,颔联和颈联结构严密、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
早秋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
字号:字用晦,一作仲晦
籍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
作品风格:精密俊丽
诗人小传: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说字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即今天江苏省镇江市),晚唐著名诗人。他是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许浑的诗作皆为近体,以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中赞其“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同时元人方回《瀛奎律髓》却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