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7 01:50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出自战国李斯《谏逐客书》文中: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名句译文:臣曾听说:土地辽阔,粮食才会富足;国家强大,人民才会众多;武器精锐,士兵才会勇猛。正因泰山不舍弃看来不起眼的山石颗粒,才能变得如此高耸;河海不排除一条条细流,才能变得如此深广;君王不拒绝任何人物,方能显示他的功德昭著,并且成就其霸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故事】

李斯26岁那年,只是楚国上蔡郡府里一个看守粮仓的小小文书,他每天的工作便是负责仓内存粮的登记,然后把每一笔粮食流通的情形加以记录,年复一年地做着这个乏味的工作,李斯从没有任何想法,但某一天,他偶然发现房舍厕所中的老鼠,不仅天天吃不干净的粪便,并且看到人及狗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但粮仓中的老鼠却吃着原本该属于人的食物,而且还居住在大房子里,一点也不担心人及狗可能带给它们的威胁。

同样是老鼠,却有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命运,这实在大大地震动了李斯的心灵,并且也让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贤人与小人其实就像老鼠一样,端看你处在什么位置;达官贵人与一般贫民的本质区别,也仅在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罢了。

因此,在这种人生哲学的鞭策下,李斯决定不再当那个没有任何人生追求的“厕鼠”,所以在上蔡守了八年的粮仓、在与老鼠们搏斗了八年之后,他毅然决然辞去官职来到兰陵,先是求见一代儒学大师荀况,然后再拜入吕不韦的门下,开始向自己的“仓鼠”生涯前进。

然而,正当李斯以为自己终将一展长才之际,却遇上了秦王因识破“疲秦计”而怒下“逐客”令的政治风暴中。此时,回想起自己当初离开上蔡的初衷,李斯心中确有不甘,因此考虑多时后,他决定冒死上策,绝不让自己再次回到“厕鼠”的行列。

而此举,不仅成就了李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千古名句,也成就了他之后十余年的辉煌仕途。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赏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个句子不仅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性,又极容易记诵。它的本意是希望在上位者能广开引用人才之门,以作为成就霸业的基础,但后世却多将其意义加以引申,例如西汉文学家韩婴便曾将此句作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而现在人们更以“泰山不让土壤”或“泰山不让砾石”,来告诫世人要虚怀若谷、容事容人,做一个胸怀广阔的谦谦君子。

但随着时代及社会的发展,这个句子不再被视为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而是被引用到更多方面,甚至扩大到整个社会及国家。例如“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中国留学生实行签证紧缩政策,结果使得大量优秀的中国留学生被拒于门外,反倒转而去了欧洲国家。此时,一篇名为《美国校长向白宫递“谏逐客书”》的文章便应运而生,要求美国政府应敞开胸怀、放开视野地接受任何学生,如此一来才能让美国的大学真正“成其大”、“就其深”。

如今,已有许多人将这个句子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等成语联想在一起,用以自勉。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名句原文】

谏逐客书

战国: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翻译原文赏析故事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各地诸侯为了图霸天下或保疆拓土,多想尽办法广纳天下贤士为己效力,也因此,这个时期的能人志士比任何时期的读书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彰显自己的才华,所以莫不四处游走;而李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才气纵横,在秦王未统一天下之前便抵达秦国,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一展自己的抱负。秦始皇当政后,国家逐渐强大,韩国人名字叫郑国的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遏阻秦国的扩张,便积极说服秦王修建水利(即后来的郑国渠),这就是有名的“疲秦计”。不料郑国渠修建至中期,“疲秦计”被识破了,秦王因此大怒。而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并防止他国渗透,秦王便有了“逐客”之意,也就是将所有不是秦国的人、特别是从六国投奔来的“游士”全部驱逐出境,而李斯也在驱逐之列。

《谏逐客书》,便是李斯在惶恐不安之余,想说服秦王收回成命所写成的一篇文章。在此文中,李斯一方面列举游士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借此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则分析了“留客”、“逐客”二者之间的利弊,尽其所能地对秦王晓以其中的利害关系。而秦王读罢此文后,悚然动容,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且加以重用。

《谏逐客书》可说将说服辞令的运用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说之以理,二方面动之以情,是一篇极佳的政论文章。此文辞藻瑰丽、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逻辑缜密,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读来如行云流水,充分体现出李斯才华的洋溢和见解的独到,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现状和历史轨迹。虽然李斯写这篇文章的最初用意是为了保全自己,但确实也为秦国留下了重要的人才。《谏逐客书》无论是在文学及史学上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