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诗人李绅的蜕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未被耕种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劳动换来的呢?
唐代诗人李绅(772—846)的古风组诗《悯农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蕴意深远而近似格言,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李绅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悯农诗人。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由母亲教以经义。三十四岁中进士后不久就卷入朋党之争,成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其间,除五十五岁时因李德裕一派失势而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一年多之外,仕途上顺风顺水,一路高升,直至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他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据传,诗人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曾在淮南节度使(相当于过去的司空)李绅家里做客,迷上了李绅家的一名歌伎,当场写诗《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见刘禹锡如此着迷,便将自己的歌伎送给了刘禹锡。这就是成语“司空见惯”的来历。
由此可知,官场之中的李绅,对身边的近亲好友很讲感情,但是,他的官风却实在不怎么样。
李绅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四十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成员。
高升之后,原本勤政爱民的李绅,在民间的口碑越来越差。
民间传闻,李绅高升之前,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其“叔叔”。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侄”,李绅都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
还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得知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李绅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二十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
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
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致死。但李绅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原来扬州都虞侯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
有人认为,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德裕。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判处其死刑。
“吴湘案”在第二年得以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唐朝律法,酷吏死后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谁都无法想象,年轻时的李绅因为悯农爱民而名垂千古;进入官场之后,却因名利诱惑而身败名裂,并祸及子孙。
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总会有一个个有形无形的染缸,有意无意地浸染着人们的初心,总会有一阵阵有形无形的迷雾,若隐若现地挡住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不清前方的路标,也找不到来时的路。
面对名利的诱惑,要么远离,要么坚守自己的本心,谁也别怀侥幸心理,更不可盲目自信。因为诱惑的后面,一定布满了泥潭陷阱,甚或是无底深渊。
七十四岁的李绅在扬州逝世后,还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文肃”。他是载誉离世的,他已经看不到,也无法想象到可怜的子孙们的泪水和凄凉无奈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