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138首卢纶的《送李端/李端公》,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极力铺叙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奠定全诗深沉悲伤的基调。离人远行时,寒云低垂,送者不舍离去,目送远方背影消失在云外,直至暮雪纷飞,方踏雪归去,一片寒云暮雪的灰黯之中,更添依依离情。再结合身世之感,少孤且早为羁客,生活多难又可惜识君太迟,身世的悲苦加上世事多难,知交难寻,让今日离别愈显悲怀。最后写终须一别,后期茫茫,只得吞声泪下。全诗巧用倒装,句法独具匠心,意脉清晰,情景交融,文情相生。
送李端/李端公作品原文
送李端/李端公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送李端/李端公译文注释
译文一
故乡的原野遍地是枯草,此刻相别实在令人伤悲。
你去的道路伸向云天外,我归来只见暮雪在纷飞。
从小丧父很早客居他乡,多经磨难与你相识太迟。
朝着你的去向掩面哭泣,风尘之中不知何时相聚?
译文二
旧日的关隘啊,生满了离离的衰草,在此地离别,自然悲上心头。你离去的路途一直延伸到寒云以外,我归来的时候已是暮雪纷飞。我自小为孤儿,所以很早便踏上了谋生之途,命运多舛啊,深恨与你相识太晚。因此我掩住泪眼徒然望着你离去的方向,不知前路茫茫,何时才能重逢。
注释
李端:字正己,赵州人,也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掩泪:别本作“掩泣”。
风尘:一说指旅途坎坷,一说指社会动乱。
送李端/李端公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也是一首写得成功的送别诗。首联以严冬衰草遍地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二联一写行者走向通向寒云的小路,一写送行人踏着暮雪归来,以寒云、暮雪表现离别,写出了凄凉的意境。三联插入描写二人相识的经历,表现二人的友情为患难之交。末联写作者饮泣吞声望着友人去路,为再见不易而忧愁,更深挚地表现了离愁别绪,从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们生活的艰难。
《旧唐书·卢简求传》:“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五言诗,而辞情捷丽,纶作尤工。”《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在大历十才子中,号为翘楚。”他的《塞下曲》六首被贺裳赞“有盛唐之音”。
赏析二
这首送别诗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写送别时情景,而反描摹别后自己远望故人离去,内心的凄怆悲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开篇点明送别地点,是在“故关”,也即某残破关隘旁。此关隘周边的景色是“衰草遍”,结合下文可知,时间是在冬季。关隘残破、衰草离离,正是悲怆凄凉的景象,所以紧接“离别正堪悲”,看似寻常语,直承上句,却是情感的第一次宣泄,自然而不矫揉造作。“路出寒山外,人归暮雪时”,则天色将晚,纷纷雪落,一方面凸显了季节特色,另方面也更增添孤独悲凉的气氛。
颈联突然转折,不言自己如何留恋不舍,因别而悲,思念故人,却说自己身世可怜,少小即为孤儿,然后似乎是很自然地便点出“多难识君迟”,一个“迟”字,则卢纶与李端间深厚的友情便不言而自明了。正为自己少小即孤,履世艰难,所以恨不早识李端,因为友情可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可以淡化命运的悲怆,所以诗人不禁慨叹:这份友情倘若早一点来到,那该有多好啊!正因“恨迟”,所以当此情景,便更悲别--友情如此可贵,我悲惨的人生似乎全靠这份友情来支撑,但友情虽在,人却分别,世间还有比这更凄惨的事情吗?这无疑是情感的再一次宣泄。
尾联云“掩泪空相向”,是指诗人暮归途中,仍频频回首,望向友人离去的方向,不禁热泪沾襟,却又于事无补。曾有人将此句解释为倒叙,是指两人分别时一并落泪,解“相向”为“相对”,这是不合适的。全诗总写别后心绪,既已言“人归暮雪时”,自不当再无缘无故作倒叙。固然,诗歌的语言是极生动极活泼的,不可以常理揣度,但诗歌也有自己的文艺性的内在逻辑贯连,并不是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完全不考虑先后、关联,就可以算是诗的。
结句言“风尘”,固然可以解为故人去路坎坷,艰难莫测,也可以认为是指社会环境的混乱。或以为此诗在大历初年写成,认为此时乱事已终,不当再以“风尘”以解社会,恐怕不妥。首先,“大历十才子”的活动范围并不能仅仅限定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大历年号仅十四年,难道这十人全都夭寿,从成年到去世都还不到十四年吗?此诗失其具体年份,不可贸然认定是大历初的作品。其次,即使确为大历初年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息,但外患频仍、藩镇割据甚至时有背反,正不能算是太平世道。观此诗开篇即言“故关”,又言自己“少孤”、“多难”,则无疑是暗中将自己的命运遭际和社会大环境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因此结句“风尘”,还应当联系其时代背景,作为离乱之象来看为好。
赏析三
卢纶、李端同属“大历十才子”。他们年轻时都曾经历安史之乱,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经历苦楚。二人在乱世中结下的友情很深厚也很珍贵。本诗是感人的送别名篇,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深情。诗人在严冬时节送别友人,看见边关衰草遍地荒寒凄凉,心中不由感伤。诗中凄寒萧索的景色和诗人在乱离中送客的悲凉心绪浑然交融。全诗意境凄婉沉郁,真挚感人。
首联写了送别时边关路上凄凉荒寒的场景:颓圮的边关,在一片连天的衰草中孤零零地矗立着;寒风劲吹,吹不散天上仿佛冻硬的云朵;一条曲折的土路延续到天边,在衰草与冻云交界的地方隐去不见,仿佛延伸到了云外。友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低沉的天幕下,旷野里的诗人正要独自返回时,天上飘起了雪花。荒野苍茫,暮雪纷飞,此时诗人一人独行更觉孤寂。此处,阴冷荒寒的场景为诗人心中的离情更增添了一抹悲伤的色彩。
颈联,诗人开始自述身世。诗人追忆起少年时漂泊他乡,遭遇动乱,几经磨折,直到遇到这个友人,心灵上才有了依靠。友人对于诗人来说,是乱世中最珍贵的礼物。回忆相识的当年,诗人还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由此可见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意的深厚。
尾联写诗人在旷野上送别友人,沐雪独归,回忆往事之后,遥望远方,独自挥泪,盼望相聚的场景。此联以设问作结,不仅写出了分离的不舍和重聚的无定,并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惜别之情。
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清新,情致哀切,动人心魄,令人回味无穷。
送李端/李端公作者简介
卢纶(约748-约799)
字号:字允言
籍贯: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
作品风格:雄健、清韵、俊朗
诗人小传:
卢纶(约737年~约799年),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于天宝末年曾举进士不第,代宗朝复又应举,但屡试不第。后得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再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其后元载、王缙获罪,他也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此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