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翻译赏析-钱起-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9-01 03:28

唐诗三百首第133首钱起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诗人与故友久别相逢,悲喜交集,题为“喜会”,却是感慨良多。全诗结构绵密而抒写曲折,语似寻常但蕴情深切,使人读来有浩荡不尽之感。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作品原文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钱起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翻译赏析-钱起-唐诗三百首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译文注释

译文一

曾经一同客居在汉江边,每次相逢都是大醉而回。

当年一别后如浮云飘荡,岁月如水转眼就是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情如旧,可惜人已苍老白发斑斑。

是什么原因我不愿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译文二

我曾经前往汉水流域作客,与君相逢,每次都要痛饮而归。分别以后,我如同浮云一般到处漂泊,时光逝如流水,匆匆已经十年过去了。重逢欢笑,情感还和旧日一般浓厚,但鬓发稀疏,并且星星点点地染上了白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才不肯回去啊,要独自留在淮水之上,面对那秋季的山景。

注释

梁州故人:梁州在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一带,故人具体不明。

萧疏:指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杜甫《除架》有“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句。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翻译赏析-钱起-唐诗三百首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写了诗人与久别十年的梁州故人,不意之间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重逢的喜悦,抒发了人世沧桑青春不再的感慨。诗题虽写“喜会”故人,但诗歌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的悲喜交集的复杂情绪。诗如行云流水,韵致悠远。淮上,淮水边。梁州,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

首联,诗人回忆了与故人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情谊。诗人回忆往日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场景,心中一定是充满甜蜜和慰藉的。然而把过去的美好与相别后的时光对比,诗人不由黯然,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感慨。

颔联直接抒写阔别十年的感慨。“浮云”原本就有无定感,飘浮在空中,没有方向。“流水”不为世人情感停留,常常在诗中作为无情的象征。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对照,也有一种世事沧桑感。此句选用了常见的意象,以流水对的方式,表现出了人生无定、时光飞驰、岁月蹉跎。此联境界空灵,意蕴悠长。

颈联点题,写了相逢时刻的“欢笑”。久别重逢,的确令人欣喜。诗人和故人还是像往日一样开怀畅饮,把酒言欢,然而这欣喜,只能说是暂时的,里面包含着无尽的辛酸,所以诗人又写道:“萧疏鬓已斑。”十年里四海为家,两人都已经鬓发斑斑,青春不再。诗人描绘了两人的衰老之态,不言悲而悲情表露无遗,无数悲伤、感叹尽在不言之中。该联一喜一悲,笔法多样;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末联笔锋一转,诗人反诘,为什么还不归去呢?答案是“淮上有秋山”。诗人曾有《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色中,满山红树,令人流连忘返。这个答案表达了诗人携友同游的愿望,似乎回答了“何因不归去”的问题,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回答,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二

本诗描写与友人久别重逢的情景。诗中既回忆当年又描写别后;既描写了久别重逢的欢欣,又抒发了人世沧桑,青春不再的感慨,最后还想到将来的归宿,自问自答,诗情悠然不尽。谋篇结构,颇费匠心,诗如行云流水并无斧凿痕迹,可见艺术功力之深。

韦应物曾游江汉,与故人在梁州相逢,遂畅饮,表达久别重逢之乐和曾经滞留他乡之苦。后人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和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都因得到本诗的启示而作。

明人谢榛: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四溟诗话》卷一)

赏析三

此诗纯为抒情,如与友人重逢而语,忆及往事,叹及时光荏苒,词句晓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诗题言“喜”,故人相逢,故当喜也,但诗人别有怀抱,于欢喜之外,更添一重忧伤,而唯欢喜后的忧伤,才见其深,忧伤中的欢喜,则益可悲。

首联先回忆过往。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秋季,时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滁州在淮水之南,乃有诗中“淮上”之语。梁州郡治即今天陕西省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故言“江汉”。诗人说他曾经到汉中去拜访过这位“故人”,而且不止一次,每次见面都相谈甚欢,痛饮而醉,由此透露出两人间深厚的友情。接着颔联写别后境况,眨眼整整十年过去了,诗以“浮云”喻自己别后的遭遇,以“流水”喻时光之流逝,清新自然,且哀伤意味全出。则是先言昔日之喜,再言别后之悲,接着颈联的出句再言喜--“欢笑情如旧”,感情还是那样深厚,相谈还是那般投契,然而突然再一转而为悲--“萧疏鬓已斑”,十年如梦,如今我们都已经两鬓苍苍了啊。

前三联由喜而悲,再悲而喜,喜而又悲,情感反复跳跃,但又脉络一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必故友重逢,两人是悲喜交集,又笑又泣的吧。诗人很好地将情感析分,喜为重逢,悲为久别,层次分明,相辅相成,并且最终还是落到了一个“悲”字上。因为别而后逢,逢后难免再别,重聚只是偶然,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却是无可挽回的必然。

诗须细读,也不可细读。所以说诗须细读,是对于一首好诗来说,往往每一个字都有其特殊用意,不可轻易忽略。比如此诗首联中的“每”字,便见昔日常聚,以对比一别十年,颔联中的“间”字,便对应“浮云”,以言自己漂泊四方,十年间或竟无此重逢之欢喜,此两字都须细读细品,且不可易以它字。所以说诗不可细读,是指诗中之意,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可纠结于细节。比如尾联云“何因不归去”,就不必考究是诗人扪心自问,还是故人相问,“淮上有秋山”,就不必如沈德潜般苛求于“淮上实无山也”。

而且对于“淮上有秋山”,历来也都有不同的理解。“何因不归去”,此“归去”当指归隐,诗人自问,或故人问道,为何还要孜孜于宦途,而不肯归隐呢?对此乃出下句,此下句是诗人的回答、自嘲,或承接上句再问呢?或以为是诗人的回答,即此处也有秋山之景,我虽在宦途,此心却与归隐无异。或以为是诗人的自嘲,淮上唯秋山可对,这般宦途,居之何益?或以为是承接上句,即诗人自问,我为何不肯归隐,而要在此淮上独对秋山而愁呢?秋有萧索落寞之意,对应前面“流水十年间”、“萧疏鬓已斑”,私以为还是后两解比较准确,更符合全诗似喜而实悲的寂寞苍凉之氛围。

赏析四

德宗建中四年到兴元元年(783-784)间,韦应物曾任滁州刺史,本诗当作于此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淮上遇到梁州故友的喜悦心情和后来抚今追昔后的感伤心情。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写诗人曾经作客江汉和故友相逢时,两人相聚欢饮,一醉方休的快意事情。这两句流露出了诗人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经的往事还历历在目,可是,转眼间距上次相逢也已经有十年之久了,真是时光飞逝。“浮云”二字表明了两人的漂移不定,“流水”比喻了大好年华已经流逝。诗人在这里直接抒发了时光飞逝、十年离别的感慨。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这里回扣主题,写再次相聚的喜悦心情。久别重逢,自当喜悦。然而喜悦背后,却是悲伤感慨。十年的漂泊生涯,使两人都已经两鬓斑白稀疏。也只有在好友重逢时才能畅快地相互倾诉漂泊之苦,才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诗人描绘了衰老的形象,使人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悲凉心情,漂泊孤苦的凄凉之境也溢于言表了。这一喜一悲,情感跌宕起伏,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在感情的起伏中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诗人在外漂泊饱尝飘零之苦,那么,为什么回去呢?“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因为秋色中的满山红叶,让诗人留恋不舍啊。这个结尾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五律,笔调起伏有波澜,详略得到,层次分明,自然顺畅,凝练概括。诗人悲喜交加的心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古诗翻译赏析-钱起-唐诗三百首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作者简介

钱起(约710-约782)

字号:字仲文

籍贯:湖州(今属浙江)

作品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

诗人小传:

钱起(722年~780年),字仲文,吴兴(今天浙江省湖州市)人,唐代诗人。他是天宝七载(748年)的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因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并称“大历十才子”。

钱起长于五言,辞采清丽,音律和谐。但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扩展阅读

登楼

唐·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此诗亦应为韦应物任职滁州时所作,与《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一样,也是悲叹时光之流逝,岁月之蹉跎,自己本已厌倦宦途,却偏不能去,只得对望秋山之矛盾和悲怆。由此也可得见,淮上怎能无山?诗人所写“秋山”本为表苍凉之意象,正不必滁州境内、淮水岸边有山啊,只要周边有山,皆可如此而言。

更多钱起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