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文中: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名句翻译】
名句原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名句译文:大抵各种事物处在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吹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摆荡它就发出声响,水的跳动是因为有东西阻碍它;水流奔急是因为有东西阻塞了它;水会沸腾是因为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东西敲击它就发出音响。
【名句故事】
韩愈直接发言:“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开门见山,直接有力。然而这与传统中国人“息事宁人”、以“和”为贵的传统作风,似乎有段距离,《幼学琼林·讼岳类》记载:“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所以即使如韩愈之狂狷,他于文中仍旧是采取迂回之术而鸣。
孟郊究竟有多少不平之事,可以让韩愈这样公开说“物不平则鸣”?孟郊第一次入京考试,韩愈登第、他落第;第二次应考,柳宗元、刘禹锡登第了,他却还是落第;他第三次应试时,已经是46岁的中年人,这次他终于榜上有名。遗憾的是,孟郊一直到50岁,才被分发去做一个小小的溧阳尉。怪不得东野先生的诗作,始终充满作为寒族士子不得志伸张的悲鸣之声。
韩愈认为孟郊是一个“善鸣”的诗人,但是在“鸣国家之盛”与“自鸣其不幸”之间,孟郊选择了后者,韩愈自然给予深厚的同情,所以在文章中劝孟郊不必因为处顺境或逆境,感到欢喜或悲伤。孟郊的诗当世人将他定格为“苦吟”,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苏东坡则有“郊寒岛瘦”的评语,倒是明朝人钟惺有不同的见解:“孟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高则寒,深则寒,勿作贫寒一例看。”无论如何,透过孟郊诗中的“寒”、“贫”、“苦”,我们才能看到唐朝社会更深沉的另外一面。
【名句赏析】
历史上文人会发出不平之鸣者,大有人在。《介存斋论词杂著》有所谓:“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稼轩就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他积极从事抗金事业,洋洋洒洒写出许多文章上奏朝廷,陈述抗金大计,但是却遭受小人排挤,终究被革职罢官,抑郁而终,所以词中充满了不平之鸣。
另外,又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八回也这样描述,宝玉道:“怨不得芳官。自古说:‘物不平则鸣’。她少亲失眷的,在这里没人照看,赚了她的钱,又作践她,如何怪得。”这样的抗议方式当然不像之前文人用文、用诗、用书等来表达不平,这里是直接发声抗议了。
古人的不平则鸣,通常是关涉个人的遭遇罢了,所以往往只是发之为文,传诵千古,引起后人无限的感伤;千百年之后,我们社会也有“不平则鸣”,只是人们选择的是静坐、游行、抗议、示威、丢鸡蛋、泼油漆……看来“不平”依旧,“则鸣”是越来越进步了。只是这样鸣完之后,在文学史上能否留下什么不朽之作,供后人凭吊呢?
【名句原文】
送孟东野序
唐代: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
【创作背景】
“序”是古文文体之一,分为“书序”与“赠序”。书序是用来说明自己或他人著作的撰述旨趣、写作经过或者内容纲要,例如《史记》的《太史公自序》、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请别人为自己的书写序,起于晋朝时期的文学家左思。相传左思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三都赋》,他自认为名气不够,所以请当时有名的学者皇甫谧为他写序,这篇序文让《三都赋》受到重视,加上左思文采不凡,一时人人争相传抄,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由书序逐渐延伸出一专为饮宴、饯别赋诗而作的“诗序”,例如晋朝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再由“诗序”发展出“赠序”,专为送行而写,不一定有诗,旨在叙述情谊、劝慰告别、相互勉励等等临别赠言,“赠序”在唐宋非常盛行。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即是其一。
孟郊字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46岁才考上进士,50岁时才被授官为溧阳县尉。孟郊赴任前,韩愈为他撰文送行,整篇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我们很少看到韩愈在文中直陈孟郊的遭遇,但是不经意流露出对朝廷用人的不满,全文充满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