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愁从何来
冯延巳(903—960)作词做官两得意。他是南唐烈祖李昪的秘书郎,南唐中主李璟登基前的元帅府掌书记,登基初的翰林学士承旨,登基四年后的宰相。冯延巳跟了李璟三十多年,两人兴趣爱好相同,关系非同一般。
冯延巳一生锦衣玉食,仕途上一帆风顺,但他的词中却处处流露着一种无穷无尽、绵延不绝的愁绪。他的怀春小词《谒金门·风乍起》充满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耐人寻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春风突然性起,吹皱了一池碧水。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
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这一圈圈的涟漪,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喜鹊的欢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这种期待是否能如愿。
冯延巳的代表作《鹊踏枝》中反复吟咏的也是刀割不断、酒消不掉的抑郁忧伤之情,其中的迷惘困惑、孤寂惆怅,写得绵远纤柔、意蕴深远:“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当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依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放任自己大醉,每每揽镜自照之时,眼前人都会再消瘦一分。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还有拟写闺情之作《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语言明丽,情景合一,用意婉曲,堪称“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在绿荫中,一座别致、幽静的小楼悄然独立,曲曲折折的栏杆紧紧依偎着碧树,两者相映成趣。春风和煦轻柔,鹅黄嫩绿、如丝如缕的杨柳在风中款款摆动腰肢,摇曳多姿。春光明媚,晴空万里,游丝袅袅,柳絮翻飞,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了一阵小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梦甜之际,却被窗外清脆的莺啼声惊起,而美梦再也无处寻了。
冯延巳忧愁如此之多,他究竟忧愁什么呢?是忧外有后周军队入侵、内有朋党攻伐,还是愁政局风雨飘摇、国势岌岌可危?
冯延巳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含而不露。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情、什么愁。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抛不下也挣不脱,始终缠绕在心头。
如果真是一个忧国忧民之士,冯延巳的所作所为就不应该这样: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谄媚,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指责,也不是毫无根据。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农夫怎能成就大事。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番话,足见冯延巳在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李璟对冯延巳几十年恩宠不衰,是因为冯延巳有一套固宠之术:花言巧语、献媚取宠、结党为援、玩弄权柄。南唐朝廷里党争激烈,冯延巳等人为一党,孙晟等人为一党。几次兵败使李璟痛下铲除党争的决心,冯延巳一派全被除掉,而冯延巳居然安然无恙。
冯延巳任宰相的第二年,弟弟冯延鲁举兵进攻福州,死亡数万人,大怒的李璟准备将冯延鲁等人处死,冯延巳为救弟弟性命而引咎辞职。五十岁时他再登相位,派兵进攻湖南,大败而归。后来,淮南被后周攻陷,弟弟冯延鲁兵败被俘,另一位宰相孙晟出使后周被杀。
冯延巳因病去世那一年,赵匡胤夺取天下,建立北宋。第二年,李璟去世,李煜即位。因为冯延巳的为政已留下深重的恶果,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命运就变得更加不可逆转。
冯延巳可以说是一个不解之谜,他的文品与人品不一,既忧国忧民又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