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作品原文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译文注释
译文一
山色昏暗猿声令人悲愁,江水在黑夜里急速奔流。
两岸树叶在秋风中鸣响,明月照着江上一叶孤舟。
建德不是我的家乡故土,想起旧友深深怀念扬州。
还是将我两行怀乡热泪,随着江水遥寄到海西头。
译文二
晚间的山中,闻听得猿猴哀伤地嘶叫,这桐庐江啊,在夜晚流淌得更为迅急。风吹两岸,树叶飒飒鸣响,月光映照在孤独的一片小舟上。建德并非我的故乡啊,我只怀念着扬州的那些旧友。于是将两行热泪,远远地寄给扬州友人。
注释
桐庐江:又名桐江,指在今天浙江省桐庐县境内的钱塘江之一段。
广陵旧游:广陵为汉代郡名,辖区基本等同于今天江苏省中部(江北)地区,这里是指代唐代的扬州郡。旧游即故交。
沧江:即桐庐江,因江色苍,故称“沧江”,此处沧即等同于苍。
建德:唐时睦州治所,在今天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维扬:即扬州,语出《尚书·禹贡》,有“淮海维扬州”句。
海西头:亦指扬州,语出隋炀帝《泛龙舟歌》,有“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句。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作品鉴赏
赏析一
后人点评:
皮日休说孟诗:遇思入咏,不钩奇抉异。
这首旅中寄友诗,是诗人乘舟离开长安漫游江淮,夜宿在桐庐江时怀念扬州友人而作。全诗通过对江上景致和旅途愁思的描写,表明了异乡再好也不如故土的意味。诗人忙碌奔波却不得志的苦涩跃然纸上。桐庐江,又称桐溪,经桐庐县流入桐江。广陵,扬州。旧游,故友。
首联写景,情于景中现。首句写日暮、深山、猿啼。诗人侧耳倾听,孤寂寥落之情显露出来。沧江夜流,本就不平静,诗人又用一个“急”字,将江水的激荡更添几分。激荡的江水又暗示着诗人自身无法控制的情绪,尽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乱。
颔联继续写景,语气虽然趋向自然平缓,但诗人的孤独和烦乱依然可见。“风鸣”说明晚风不是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可见“风急”更胜“水急”。月光所照,唯一叶孤舟,此景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颈联告诉读者此种孤独感和烦乱感来自何处。正如诗人所诉:异乡景色再美,也不是自己的故乡,那种异乡独处的惆怅挥之不去;自己也愈发怀念扬州的故友了。
尾联仍是言情,情深意切。这种感怀故乡思念友人之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愈加强烈,诗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的奔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入大海,传递给在大海那头的扬州友人。
全诗弥漫悲凉的情绪,将诗人求仕无门后的愤愤不平和难觅知音的孤寂之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赏析二
此诗从诗题到内文,多次牵涉地名,而其地名虽用语不同,却有相当大的重合处,不搞清这些地名所指,恐怕会有重复、冗繁之感。首先,诗题中的“广陵”,应与“维扬忆旧游”的“维扬”同义,都是指唐代的扬州。广陵为汉代郡名,其范围较唐代扬州广大两倍甚至更多,此因其郡治相近而借用古称。其次,扬州在长江北岸,建德所处睦州在长江南岸,虽然就大的地理范围而言,都是古九州之扬州,在这里所指却并非一地,所以才能宿建德而思扬州。扬州作为地名,可以上溯至先秦,到汉代成为真正的地理区划,汉之扬州范围极广,包括今天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省的大部分和安徽省的一部分,“淮海维扬州”之扬州,原本即指此大扬州,但诗人在此借用古称,所指是唐代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由此来源可知,“海西头”也是指唐代之扬州,也即汉扬州的江北一部。
理清了地名,便可从头分析此诗。此诗当为孟浩然游桐庐时,夜宿睦州附近,思念扬州旧友而作——前两联即言夜宿,而后两联言及思友。“山暝听猿愁”,猿声凄厉,所以历来以之喻悲声,比如杜甫《登高》诗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李白《幽涧泉》也有“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句,故此言“猿愁”。天色既暗,又听猿啸悲声,眼见江水茫茫,流淌甚急,出句意缓,而对句意促,相辅相成。继而再从昏暗中似不可得见的远景转向可见而感的近景,两岸叶鸣以呼应山间猿愁,都是听觉,月照孤舟以呼应沧江流急,都是视觉,再度从视听两个角度来描摹景色。无疑这种景色是悲凉的,孤寂的,使人倍感辛酸的。
那么诗人因何而辛酸呢?颈联开始解释——“建德非吾土”,似有思乡之意。孟浩然家在襄阳,飘零至此,故谓此非吾土,不足留恋,他所留恋的,只是扬州旧友罢了。从襄阳前往扬州,循江直下便可,不必转往桐庐江,可见此行非为访友,扬州与睦州虽隔一水,却非目的所在,此行怕是难得相见了。既然难得相见,于是只好将一行热泪相寄,以抒发自己恋友之情。
此诗前两联极孤寂,非后两联抒发恋友之情所能承受,故此历来认为当含有别意。或谓此为诗人求仕无路,凄凄惶惶离开长安后作,则因抱负难伸而倍觉凄凉,当此悲凉之际,更思有友人陪伴身边,为之开解,于是乃思扬州故友。这样解释是说得通的,由仕途坎坷而至寂寞,由寂寞而至思友,心路历程非常清晰,只是正未必为孟浩然四十岁入长安举进士不第后作。
赏析三
此诗是作者离长安后,漫游江淮,在旅途上夜宿桐庐江,怀念旧友而作。诗的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的凄清画面:山冥猿啼,江流滔滔,树叶萧萧,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也正是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反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对友人深切怀念,因而热泪横流。全诗语言精妙,写景如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孟浩然四十岁在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内心苦闷而长途跋涉游览江南。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乘舟停宿在桐庐江的时候,因怀念扬州(即广陵)故友而写的,诗人不仅仅因此有感伤之情,还因为自己坎坷求仕之路的失败而心情郁闷,种种愁思交织在一起,所以,才有他在这首诗中凄楚的笔调。
该诗开篇就烘托了全诗孤寂的感情氛围。“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写的是夜宿桐庐江时看到的景象。日暮时深远的山谷中传来了猿猴的声声啼叫,这增添了诗人无限的愁绪,而脚下苍青色江水在夜色奔流,诗人本来内心愁闷再加上江水“急”流,这让他内心更无法平静,心情好像滚滚江水奔流不停,无法控制。
第三四句,“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平缓了刚才急促的语势。但是,夜风不是徐徐轻拂树叶,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实际这种急促的情形也是和江水一样的。夜里明月当空,陪伴诗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安慰,但是,这月光照到的只有江水中的一叶孤舟,诗人凄冷寂寞的感情更加强烈。前四句描绘出了这样一个场景,诗人置身在一叶漂浮动荡的孤舟中,听着外面的夜风怒吼,远处的辕啼声声。此情此景怎么不让人备感孤独和寂寞呢?
孟浩然之所以夜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一方面建德不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只是客居他乡,所以内心孤独。另一方面,诗人非常怀念扬州的老朋友。他在夜里思乡怀友,又看到这些孤独、寂寞的景象,所以内心惆怅心情更为强烈,不由得流下两行热泪。诗人幻想着,夜流的江水能将他两行热泪带向大海的西边,送给扬州故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的这次旅行心情是抑郁的。但他把内心的愁闷淡化成身居异地、怀念故友的愁闷。诗人将求仕失败写得清远而显露,不落俗套。而对于诗人的故友,说到这里他们自然能看得明白诗人真实的感受。
诗文结构严谨,前后衔接紧密。如,因为有首句“沧江急夜流”的铺垫所以才能将泪水“遥寄海西头”。上句写“月照一孤舟”那样的寂寥、孤独,接着诗人便顺其自然,阐述“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这首诗情感深沉,描写简单浅淡,余味无穷。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