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寄远上人》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9-01 03:22

唐诗三百首第122首孟浩然的《秦中寄远上人》,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

秦中寄远上人作品原文

秦中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但益悲。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唐诗三百首

秦中寄远上人译文注释

译文一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隐居又苦于无钱为生。

滞留长安并非我心愿,心向东林把法师怀念。

玉食桂薪钱财被耗尽,豪情壮志一年年消磨。

黄昏里吹来阵阵凉风,听着蝉声心中更伤悲!

译文二

我经常想要前去归隐,高卧林丘啊,但苦于衣食毫无来源。此来长安并非我衷心所愿,我仍然怀念着方外的上人您啊。如今京师昂贵的物价已耗光了我的费用,而雄心壮志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磨。天色既晚,凉风又起,我耳闻秋蝉鸣叫,不禁更增添了内心的伤悲。

注释

秦中:即今天陕西省中部地区,这里是指唐都长安。

远上人:远为其名,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此僧事迹不详。

一丘:指隐居,《汉书·叙传》有“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句。

三径:典出东汉赵岐《三辅决录》,载:“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即以指代隐士居处。陶潜《归去来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

北土:指长安,孟浩然家乡襄阳在长安南面,故称长安为“北土”。

东林:晋刺史桓伊曾为高僧慧远在庐山东建立房殿,即东林寺,此因“远上人”之名与远公(慧远)同,故即以东林指称远上人的居寺。

黄金燃桂:典出《战国策·楚策》,载:“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臣今食玉炊桂。”后即衍化为成语“米珠薪桂”,此意相同。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唐诗三百首

秦中寄远上人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借怀友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穷愁潦倒的苦闷情怀。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留京仕进已经厌倦,心中已有归隐的想法。因而他怀念远上人,羡慕他清静的世外生活。但是,想到归隐,同样也没有资财,以致秋风萧瑟,听到秋蝉悲鸣,心中倍觉悲苦。从这首诗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寒士的苦况。诗中指出隐居也需资财,并不是像有些诗那样美化归隐生活,这样真实的描写,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很有意义的。

赏析二

关于这首诗,《河岳英灵集》中标为崔国辅所作,按崔与孟浩然为同时代人,交情甚笃,其名相亚,或相赠相阅之时误记,也在情理之中。私觉得此诗格调,非孟氏风味,作者或应以为崔国辅为是,暂且不论。

诗中含义,一言以蔽之:诗人久居长安,却仕宦无门,乃起归隐之意,借赠诗寄于远上人以抒此情。开篇即言长久以来便有隐居意,可惜囊中羞涩,不隐居也不能安稳——由此可见,士人之隐居亦须资产,他们是不可能抛却诗文学问,去彻底地躬耕垄亩,自食其力的。颔联点明寄诗之意,此来长安,并非本愿,只想谋得一官半职,以积聚些隐居的资本而已,其实自己内心仍然还在怀想“一丘”啊。“东林怀我师”乃是倒装,本意为“怀我东林师”,不怀他人,唯怀方外的友人,这正是隐居之心不衰的表现了。

颈联写自己在长安的困顿生活,长安帝都,消费昂贵,传白居易入长安时,顾况亦云:“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因此诗人囊中的黄金,也都因“米珠薪桂”,简直是被烧光了。但更主要的是,他四处干谒,求取功名,却最终难得一职,以致那些相关仕宦的雄心壮志也都一年年地消磨,越发衰减。正因困顿和壮志衰减,归隐之心才愈发强烈,才不禁怀念起跳出三界外的远上人,从而写下此诗。

平心而论,诗的前两联并不甚佳,尤其故以“一丘”、“三径”来代指隐居生活,以“北土”指代长安,以“东林”指代僧舍,相为对仗,刻意雕琢的痕迹实在太重,反不如“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文字对仗虽不甚工,但在语意的推进方面却有“上下相须,自然成对”之巧。而其尾联,却比颈联更上一个层次,言其内心悲怆,一层一叠,逐渐递进——日之夕矣,有穷途末路之感,已是一悲,凉风又至,则凄凉更甚,最后耳闻秋蝉,乃至悲之极矣。连用三种代表悲怆的意象,将情感层层推高,直至“但益悲”,这是此诗最佳妙处。

赏析三

本诗是孟浩然滞留长安寄给远上人的诗。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诗题中的秦中在这里指京城长安一带。上人是对僧人的称呼。

首联从正面写“所欲”。诗人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诗人用形象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

颔联“北土非吾愿”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此句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诗人用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诗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两句诗正反相对,以“北土”对“东林”,以“非吾愿”对“怀我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更能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想。

颈联描绘了诗人滞留长安时的处境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明他花完了旅费,已经陷入穷困潦倒的局面;“壮志逐年衰”,则体现出他心灰意冷的情绪。这两句对偶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尾联写“凉风”、“蝉鸣”。诗人描写这些秋天的景物,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秋风萧瑟,蝉鸣声声,令人容易心生伤感。况且当时诗人身在长安,旅资耗尽,做官无门,面对这样的景色,怎能不“益悲”呢?

许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借物抒情,很少直接抒情。因为感情过于抽象,难于直接抒发。本诗却一反常法,诗人通过“苦无资”、“非吾愿”、“怀我师”、“益悲”等满怀感情的语句直写心中的忧郁和愁绪。这种白描的手法使感情表达更为直接,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悲伤,也因此更能打动人心。

《秦中寄远上人》古诗翻译赏析-孟浩然-唐诗三百首

秦中寄远上人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字号:字浩然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阳)

作品风格:恬淡孤清,不拘奇挟异

诗人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本名不详,浩然为其字,襄州襄阳人,故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据说唐玄宗咏其诗,见“不才明主弃”语,乃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归。其后孟浩然漫游吴越,穷极山水,更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他的诗大多为五言短篇,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也有独特造诣: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他是唐诗中山水田园派的领军人物,后人遂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更多孟浩然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