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1】衮衮诸公
【释义】衮衮:相继不绝。旧指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们。
【成语2】广文先生
【释义】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出处】唐·杜甫《醉时歌》诗:“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杜甫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进了集贤院。
顾名思义,这“集贤院”就是贤能之人集结之处。而来到这里,只是“待制”,至于职位嘛,那就要看形势的需要、皇上的心情或个人的造化了。
那就等呗。四十岁的杜甫在等待中的情绪可并不稳定:再不给个官当,俺可就老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杜甫一天天地郁闷着。
郁闷极了,他就去找那个名叫郑虔的好朋友去玩。
郑虔是个高人,也是当时的一个名士。他出身官宦门第、诗书之家。幼时聪颖过人,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竟没上榜,最后困居长安慈恩寺。
困在慈恩寺的郑虔,一边读书,一边苦练书法。没钱买纸,他见寺内几间屋子内堆满了柿叶,干脆就以柿叶当纸,每天习字不辍,最后竟把几屋的柿叶都写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郑虔学有所成,声名远播。
开元初,郑虔终于踏上了仕途。一开始只当了一个专管薄书事务的小吏。宰相苏颋见他才华出众,便与之结为忘年交。不久,郑虔始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任宫廷文艺总管——协律郎。
在担任协律郎期间,郑虔觉得自己有满腹的学问,不能就这样在无聊的官场上白白浪费时日,于是他就在处理公务之余,开始将本朝的奇闻异事编写成书。谁知编到八十多卷时,竟有人告发他“私撰国史”。郑虔闻讯,忙去焚烧那些草稿,可为时已晚。他因此被定罪,外贬达十年之久,天宝五载方被唐玄宗召回。
回京四年后,已年过花甲的郑虔为玄宗创作了一幅山水画,玄宗看到画及上面的题诗后,很是激动,当场御笔题赐“郑虔三绝”(诗书画)。为表爱才之心,玄宗又在最高学府国子监下面设了一个广文馆,让郑虔担任首任博士。一时间,郑虔名声大噪,“郑广文”的名号从此叫开。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杜甫和郑虔相识了。一个是河南巩县人,一个是河南荥阳人,在京城之地,算是遇到老乡了;两人又都是饱学之士,志趣相同,仕途上的遭遇也差不多。虽然杜甫比郑虔小二十多岁,但年龄又是什么问题呢?
杜甫与郑虔一见如故,两人一有空就相约喝酒,聊聊诗歌、文艺什么的。杜甫待制集贤院后,见郑虔虽然身为广文馆博士,却也跟“待制”的境遇差不多:有其名无其实啊!
一天,郑虔跟杜甫诉苦道:“你看皇上只给了我个虚名,可是待遇哪?前几天下的那场大雨,把广文馆几间房子都给淋漏了,我让上面派人来修,可人家却说广文馆就是个摆设,不给修,你说气人不气人?现在我都不知去哪办公了!”
杜甫当然非常理解郑虔的苦衷。想到宫中府中那些不学无术、投机钻营之徒都爬到高高的位子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他们让官场变得肮脏不堪,却能够左右逢源,上下通吃。而像郑虔这样德才兼备、忠诚可靠的大才、通才,只能忍受清苦和孤独。
郑虔啊郑虔,你没实权,还想“挣钱”?
一次醉酒后,杜甫意绪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为郑虔,也是为自己鸣不平的《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
(籴,读dí)
这诗写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春天,当时,郑虔的职务已是著作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郑虔和其他文武百官被掳往洛阳,安禄山让郑虔任水部郎中一职,郑虔称身患风湿病不能胜任,私下里却给肃宗秘密奏章,以示忠于大唐之心。
但在战乱平息后,朝廷还是没有放过郑虔,将他以三等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欲送行但未赶上,只能以诗作别,为老友鸣不平:
郑公樗(chū)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一年多后,垂垂老矣的郑虔到了台州。在台州期间,郑虔以在衙门内设帐授课的方式,对当地人进行启蒙教化,使民风渐淳。其间,肃宗曾“大赦天下”,召其回京,但郑虔表示人已年迈,不想回去了。
于是,这位广文先生继续在台州教书育人,直至终老。
郑虔死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两年后,从四川移居夔州的杜甫,常常想起与郑虔相处的一幕幕,追忆起老友一生的遭遇,写下了《八哀诗》的其中一首:《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中说:“萧条阮咸在,出处同世网。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
而此时的杜甫,多灾多难,晚境凄凉,怎一个“哀”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