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叙事词、《冯燕传》
警句:万古三河风义在。
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诗可以用来叙事,词却不能。这是因为诗的篇幅不受限制,所以有《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作品,词却要被局限在词牌规定的字数之内。然而当诗逐渐脱离音乐而独立出来,词成为专门配乐歌咏的作品,岂非最适宜歌咏的吗?所以有曲艺之说,北方有京韵大鼓,南方有苏州评弹,所以历史上会出现柳敬亭这样名满天下的说唱大师。
所以词当然也可以用来叙事,若嫌词牌的篇幅过于短小,只消重复使用就是了。宋代名臣曾布就曾写过这样一组叙事词,将一个《水调歌头》词牌反复用到七遍,我们已完全可以从中看到后世曲艺的端倪了。当然,在宋词的世界里,这样的作品着实并不多见。
那是宋哲宗元祐年间,曾布镇守并州,深为当地的风土人情所感。
并州即山西太原,唐代贾耽曾经坐镇于此,不拘一格地任用豪杰之士,传为一时佳话。并州人直到宋代仍然流传着贾耽保荐冯燕的故事,在世乱思良将的时候,这故事最令曾布动心。
唐代除了诗歌盛极一时,同样兴盛的还有传奇文学。在唐传奇的名篇中,沈亚之的《冯燕传》是一个情节曲折、叙事流畅、人物性格鲜明、价值观却颇有一点诡异的作品。主人公冯燕出身于河南一个平凡家庭,少年时代过着古惑仔式的日子,整日里击球斗鸡,不务正业。
当地有人因为争夺财物而大打出手,事情本与冯燕无关,但冯燕听说事有不平,偏要做一回侠客。结果冯燕搏杀了争斗中无理的一方,从此踏上了流亡之路,在滑州藏匿下来。
冯燕虽然亡命滑州,却终于藏不住天性,开始渐渐和滑州军中的年轻武士混在一处,继续过起了击球斗鸡的生活。滑州当时正是贾耽的辖区,贾耽慧眼察觉出冯燕的才干,便将他留下,在军中安排了一个职位给他。
冯燕一日外出,偶遇一名美艳的妇人倚在门边,两人眉目传情,就这样结了一段露水姻缘。那妇人的丈夫名唤张婴,恰恰也在滑州军中供职,他隐隐觉察到妻子的不忠,便每每殴打妻子,妻家亲眷为此甚恨张婴。
某日张婴出外宴饮,冯燕趁便来与张妻幽会,不料张婴提早还家。
张妻仓皇开门迎接丈夫,将冯燕藏在自己的裙裾之下。似乎一场对决已不可避免,但张婴偏偏喝得大醉,摸索到床边倒头便睡。冯燕见机欲走,却发现自己的头巾正被张婴压在枕下,戏剧性的变故就这样发生了:冯燕举手示意,要张妻帮自己取来头巾,张妻却会错了意,将头巾旁边张婴的佩刀取了过来,交在冯燕的手上。
错愕之下,冯燕凝视佩刀良久,心里不知翻转过多少个来回。他也许是恍悟了情人的残忍,也许是在这样极端压力的环境中终于逼得自己反省这段孽缘。无论如何,冯燕终于拔刀挥去,但砍向的不是张婴,而是张妻的颈项。
第二天一早,张婴从醉梦中醒转,发现妻子身首异处。他一时愣在那里,以为定是自己昨夜暴怒失手的缘故。事情败露,邻居们早知这对夫妻不和,便笃定张婴是凶手,将他绑缚官府。张妻的亲眷们自然也不会做其他的揣测,只要张婴偿命。张婴非但百口莫辩,就连自己也不相信凶手更有旁人。
案情似乎并不曲折,张婴很快便被问了斩罪。然而到了临刑之时,突然有一人从数千围观者中挤了出来,高呼道:“不可枉杀无辜!是我与其妻有染,继而杀之,你们该抓的人是我!”吏员执缚其人,正是冯燕。
真相终于大白,而故事再一次发生了逆转:贾耽为冯燕的举动深深叹服,将事情经过上报朝廷,说自己甘愿上缴官印以赎冯燕的死罪。
这并不令古人意外,但令现代人大呼意外的是,皇帝竟然也赞许冯燕的义举,非但赦他无罪,连带着还赦免了滑州全城的死囚。
这就是冯燕事件的全部经过。沈亚之在文章的结尾说这件事是元和年间刘元鼎讲给自己的,自己之所以将之记载成文,是因为这故事太有教育意义:一来警醒世人要加意克制淫惑之心,二来冯燕堪为后世效法的榜样——他杀死不义之人(张妻),舍身挽救无辜之士(张婴),真有古代豪杰的遗风啊!
看来直到宋代,人们依然不觉得这故事里的价值观有任何不妥。
曾布在感奋之下,以一组《水调歌头》歌咏其事。前文张才翁改诗为词,技术难度其实并不甚大,曾布改传奇为词,这番功力远非张才翁可以望其项背:
排遍第一:
魏豪有冯燕,年少客幽并。
击球斗鸡为戏,游侠久知名。
因避仇、来东郡。元戎留属中军。
直气凌貔虎,须臾叱咤风云。凛凛坐中生。
偶乘佳兴。轻裘锦带,东风跃马,往来寻访幽胜。
游冶出东城。堤上莺花撩乱,香车宝马纵横。
草软平沙稳。高楼两岸春风。语笑隔帘声。
排遍第二:
袖笼鞭敲镫,无语独闲行。
绿杨下、人初静。烟澹夕阳明。
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盼,不胜娇软倚银屏。
曳红裳,频推朱户,半开还掩,似欲倚,咿哑声里,细说深情。
因遣林间青鸟,为言彼此心期,的的深相许,窃香解佩,绸缪相顾不胜情。
排遍第三:
说良人滑将张婴。从来嗜酒、还家镇长酩酊狂酲。
屋上鸣鸠空斗,梁间客燕相惊。
谁与花为主,兰房从此,朝云夕雨两牵萦。
似游丝飘荡,随风无定。
奈何岁华荏苒,欢计苦难凭。
唯见新恩缱绻,连枝并翼,香闺日日为郎,谁知松萝托蔓,一比一毫轻。
排遍第四:
一夕还家醉,开户起相迎。
为郎引裾相庇,低首略潜形。
情深无隐。欲郎乘间起佳兵。
授青萍。茫然抚欢,不忍欺心。
尔能负心于彼,于我必无情。
熟视花钿不足,刚肠终不能平。
假手迎天意,一挥霜刃,窗间粉颈断瑶琼。
排遍第五:
凤凰钗、宝玉凋零。惨然怅,娇魂怨,饮泣吞声。
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
醉眠人、醒来晨起,血凝螓首,但惊喧,白邻里、骇我卒难明。
思败幽囚推究,覆盆无计哀鸣。
丹笔终诬服,圜门驱拥,衔冤垂首欲临刑。
排遍第六:
向红尘里,有喧呼攘臂,转声辟众,莫遣人宽滥、杀张室,忍偷生。
僚吏惊呼呵叱,狂辞不变如初,投身属吏,慷慨吐丹诚。
仿佛缧绁,自疑梦中,闻者皆惊欢,为不平。
割爱无心,泣对虞姬,手戮倾城宠,翻然起死,不教仇怨负冤声。
排遍第七:
义城元靖贤相国,嘉慕英雄士,赐金缯。
闻斯事,频叹赏,封章归印。
请赎冯燕罪,日边紫泥封诏,阖境赦深刑。
万古三河风义在,青简上、众知名。
河东注,任流水滔滔,水涸名难泯。
至今乐府歌咏,流入管弦声。
这一组词读下来,感觉不似宋词,却似元曲,说唱故事的味道实在是很浓。换言之,这不似士大夫的作品,倒更加接近民间文学。但是,以这样的形式来歌咏冯燕的事迹也许才是最恰当的,冯燕身上岂不正是带着原始而直接的民间泥土气息?
曾布之所以感动于冯燕的故事,特以组词传唱之,并非因为什么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是实实在在地有感而发。
曾布在今天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人物,人们若提及他,总要说一声他是唐宋八大家里那位曾巩的兄弟。所以说政治是一时的,文学是久远的,就在宋代当时,曾布是何等声名显赫的政坛要员啊。
今天我们读《宋史》,会在《奸臣传》里发现他的名字,天大的委屈完全发端于王安石变法。仅从人事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堪称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无数名利客、投机客总有能力将任何一项光辉而高尚的事业变成窃取私利的工具。几年下来,作为变法的首倡者,王安石见惯了各种翻云覆雨、阳奉阴违、首鼠两端的事情,在他心里,始终坚守初心的同道只有吕惠卿和曾布两人而已。
然而吕惠卿和曾布最后以不同的方式“背叛”了王安石。曾布是因为和王安石发生了政见分歧,不留情面地指出一揽子变法方案中“市易法”的弊端。这本属就事论事的君子之争,王安石和吕惠卿却以成大事不拘小节的姿态将曾布远贬至朝廷之外。吕惠卿才是真正的小人,起初出于政治投机的考虑坚定地站在王安石的一边,然后同样出于政治投机的考虑,摇身变成了攻击王安石最有力的反对派。待沧桑历遍的王安石蓦然回首之际,才发现真正的战友其实只有曾布一人。
曾布是孤独的,既不见容于改革派,亦不见容于保守派。待王安石彻底落败,保守派大旗司马光执政的时候,曾布总算等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负责更改王安石时代制定的役法。
对于曾布而言,更改役法无异于递交政治投名状,表明自己与王安石决裂。但曾布拒绝了这个机会:“役法当初是我亲手颁定实施的,我深知此法有益于国,故不可改。”于是出知并州便是保守派对曾布“不识抬举”的一次惩罚。
对错误要勇于承担,对道义要勇于坚持,这话说来容易,只是士大夫阶层所要遵守的最低标准罢了,但遍观朝野,究竟有谁做到了呢,反不如冯燕这一个市井之中的亡命徒。至于贾耽式的人物,便同样只有从史册里寻觅了。当曾布听歌女一再唱起那一组《水调歌头》的时候,他一定在为自己的遭际而落泪。
曾布名字考
曾布,字子宣。“宣”与“布”同义,所以今天我们有“宣布”一词。曾布的异母兄长曾巩字子固,“巩”与“固”也是一样的名字规则,今天我们同样也有“巩固”一词。古文大多单字成词,与今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