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作品原文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译文注释
译文一
送你远行从这里就要分别,分别后青山依旧枉自多情。
何时才能重聚再把酒畅饮,昨夜我和你还在月下同行。
各郡府百姓都讴歌挽留你,你是三朝元老一生多尊荣。
送走你后我独自回到江村,孤单寂寞地虚度我的残生。
译文二
远行相送,到此而别,这青山啊,即便多情也终属徒然。不知何时才能重新举杯对饮,想起我们昨夜曾经戴月同行。剑南各郡都讴歌您的功绩,为您的离去感到惋惜,作为三朝元老,您每次入朝或外放,都是同样尊荣。而我将独自回归江畔的村落啊,在寂寞清冷中打发那残余的生命。
注释
奉济驿:驿站名,在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市境内。
严公:即严武,字季鹰,其父严挺之为杜甫好友,他本人曾两次出任剑南节度使,对杜甫颇为照顾。
列郡:指剑南道所辖各郡。唐代的剑南道,大致包括今天四川省的半部、云南省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代宗宝应元年(762),时严武奉召还京,杜甫作诗赠别。诗中第一联以奉济驿外的眼前景物,表达送别时的真挚情意。第二联以急切的心情转笔,写出了对友人的希望,别后就可聚首重会。而实际上,这是诗人感叹他们此别后会无期,往事难再。第三联颂扬严武的政绩。末联以惨厉的语言,诉说友人去后,自己唯有独归江村,以度寂寞余年。诗人抒发了对严武的依恋之情,其彷徨无依之感,令人凄绝。
赏析二
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七月,此时杜甫已经五十岁了,进入暮年。他避乱居蜀,生活一度非常窘迫,后严武镇蜀,在生活上给了他很大帮助,此番严武受召还朝,杜甫竟然相送两百里地,从成都直至奉济驿,亦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此番相送,杜甫曾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等诗,所以此诗题为“重送”。
开篇言“送远”,即指此番相送二百里,终于被迫要正式分手了,四望青山,如此多情,但分别在即,即便多情也终究徒劳。一个“空”字,便托出内心无尽的悲哀与留恋。颔联为倒装,本当“昨夜”在前,而分别之际期盼重聚的“几时”在后,诗人故意如此行文,虽然不符合事物先后顺序,却符合其心路历程——分别之际先自空盼重聚,由此想起此前相聚之欢。行文因此而跌宕起伏,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颈联歌颂严武之功绩,说他治蜀得万民讴歌,去蜀则百姓惋惜,前后历仕三朝,无论在朝中还是地方,俱有盛名。这里难免有溢美之词,严武治政严苛,说其治蜀有功则可,说其受百姓拥戴则未必,但一则亲近之人眼中所见,皆是好处,二则也是送别之际颂扬加祝祷之常态,正不必苛责。重要在于诗歌的章法,由青山有情引入人之有情,由月夜同行引出镇蜀之功,再由镇蜀之功与去蜀之事,直接最为重要的尾联。
尾联不再言相送,也不言严武,却说诗人自己。严武此去,诗人既失一挚友,又失一依靠,分别之后,只能黯然而归,从此独居乡野,终老残生。一个“独”字,再加“寂寞”一词,便见别后寂寥无奈,虽然是对自身遭际的哀叹,却也紧扣送别之主题。全诗结构之谨严,由此可见。
赏析三
本诗是严武奉召还京时,诗人所写的赠别之作。诗人在成都曾得到成都尹严武的很多帮助。在这首诗中,诗人盛赞了严武的功德,抒发了对严武离去的怅惘之情,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本诗题目中的奉济驿是驿站名,离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三十里处。重送是再送之意。因为在写本诗之前,杜甫已写过一首《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严公,即严武。四韵,即五律。
诗一开头就点明“远送”。诗人不舍友人离开,一直把他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知心话说不尽,道不完。“青山空复情”一句用意深远:青峰静静地伫立,仿佛也满怀不舍之情;途程几转,那山仍然恋恋不舍地望着行人远去的身影。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赋予无情的山以深厚的情感,哀婉缠绵,表现了他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但又不得不分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颔联写,诗人回想“昨夜”分别的情景:皎洁的月亮和自己一起为友人送别。他们在月下畅饮,倾诉心中的浓情。今日一别,不知道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重逢。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更加苦闷,于是他发出了感人肺腑之言:“几时杯重把?”这里用问句,既是问诗人自己,同时也是问友人。当时,时局动荡,一切都很难预料。诗人和友人都是前途渺茫,生死难卜。这个寻常的问句,凝聚了诗人极端复杂凝重的感情。
以下四句为倒装句,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诗人夸赞严武,却没有正面歌颂其功绩,而是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意思是说巴蜀各郡都讴歌惋惜严武的离任,他连续三朝任将相实在是不容易。在诗人看来,像严武这样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员恐怕很难再遇到了,于是诗人心中又添了一层凄楚。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友人离去后,诗人独自一人回到浣花溪边草堂,越发觉得生活淡泊孤寂。“独”字表明离别之后的诗人孤单无依;“残”字蕴含诗人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了知音远去后诗人的冷落惆怅。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情谊,恋恋惜别之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严谨有序,情真意切,凄楚感人。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扩展阅读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唐·杜甫
鼎湖瞻望远,象阙宪章新。四海犹多难,中原忆旧臣。与时安反侧,自昔有经纶。感激张天步,从容静塞尘。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此诗与《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不同,通篇几不言分别,而只是对往事的颂扬和对严武前程的规劝,要他“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诗中涉及自己,还充满憧憬地说“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这与“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风味截然不同。可见此时只是相送,尚未分别,正当“昨夜月同行”,而直待分手之际,诗人的情绪才始落于谷底,出彼寂寞无依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