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的心头肉指什么?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7-06 15:50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的“心头肉”指什么?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出自聂夷中的《咏田家》。全文如下: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的心头肉指什么?

“心头肉”是身体的关键部位,在诗中喻指农民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意思是,虽然治好了眼前的疮,但是剜去了心头的肉,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诗中以“剜肉补疮”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解燃眉之急。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需要偿还高额的利息,对农民而言是更大的伤害,是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写照。

这首诗说的是唐朝的贫民在高利贷的剥削下痛苦地生活。虽然蚕还没有养成,但是已经把将要收入的新丝抵押出去了。虽然谷子还未丰收,但是也已成了别人的仓中之物。更有些高利贷放贷者,专挑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借贷者被逼无奈,只好将蚕丝和稻苗半价处理还贷。如果这些不够,就还得从别的地方以更高的利息拆贷,以解燃眉之急。

唐朝的高利贷在民间十分猖獗。它分举和质举两种,举是信用贷款,不用东西抵押,但是需要担保人作担保。质举是抵押贷款,需要以借贷人的不动产或实物作抵押。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常见的抵押物。

虽然唐玄宗在开元十六年曾经规定,自此以后,天下负举,只宜四分收利。但实际上官贷在当时就已达到六七分,民间借贷为四分是根本不可能的。

《咏田家》这首诗仅八句四十字,却向读者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这首诗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唐末统治者的重视。据《资治通鉴》记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的痛苦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