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钓叟一耕佣”中的“钓叟”和“耕佣”分别指谁?
“一为钓叟一耕佣”出自王安石的《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全词如下: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一为钓叟一耕佣”中的“钓叟”指的是吕尚。吕尚,商朝末年人,即姜子牙,姓姜,吕氏,名尚,一名望,世人也称他为姜尚。“钓叟”的表面意思是钓鱼的老头。相传,姜子牙在未被周文王重用前,常常在溪边钓鱼。
据说,商朝时期殷纣王沉迷酒色,暴虐无道,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西伯侯姬昌贤明有德,实行仁政,勤俭立国,发展经济,使得周国百姓安居乐业。
姬昌礼贤下士,昭告天下广纳英才。在商国的姜子牙听说了姬昌的仁德和纳贤之心,便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地界。他在磻溪住下,每天以钓鱼为乐,坐观天下大事,静待时机到来。
附近的人们都尊称他为姜太公。姜太公喜欢在溪边钓鱼,但是他钓鱼的方式和别人很不一样。通常人们钓鱼,用的都是弯钩,而且会在上面穿上鱼饵,再把鱼钩沉入水底,这样让鱼上钩吃食就能钓到鱼。可是姜太公却不这样做。他的鱼钩不是弯的,而是直的,并且他的鱼钩上没有鱼饵。更奇怪的是,他的鱼钩从不沉入水中,而是一直停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
他每天钓鱼,都是高举着钓竿,自言自语:“鱼儿啊鱼儿,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快点上钩吧!”有一次,一个砍柴的年轻人从山里砍柴回来,恰好看到姜子牙在溪边钓鱼。起初,他并没有觉得哪里奇怪,但是他仔细一看,就大笑起来。这个老头竟然用直钩钓鱼,而且钩上没有鱼饵,还把鱼钩悬在水面,这样怎么可能钓到鱼呢?
于是他放下背上的柴,走过去提醒道:“老太公,你钓鱼的方式不对啊,如果像你这样钓鱼,恐怕一百年都钓不上来一条鱼!”姜太公举着鱼竿,晃了晃,笑道:“小伙子,我不是来钓鱼的,而是来钓明主贤君的。”
后来姜太公钓鱼的奇特方式传到了西伯侯姬昌那里。于是姬昌派了一个士兵去请姜子牙。可是姜子牙看都不看那个士兵,只是自顾自地钓鱼,还说:“钓啊钓,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士兵见姜子牙不理自己,便回到姬昌那里禀报情况。
姬昌听了士兵的回复后,又派了一位大臣去请姜子牙。但姜子牙仍然不理他,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钓啊钓,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大臣回去禀告后,姬昌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可能遇到了一位贤才。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请姜子牙。
出发前,姬昌先斋戒三日,然后沐浴更衣,带着厚礼,诚心诚意地去邀请。姜子牙见姬昌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礼贤下士,并且诚心诚意地邀请自己,于是答应为他效力。
姜子牙先是辅佐姬昌,而后又辅佐姬昌的儿子武王推翻商朝,建立西周。武王将齐地赏赐给姜子牙,姜子牙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一为钓叟一耕佣”的“耕佣”指的是伊尹。伊尹是夏末商初人,虽是奴隶出身,但自幼聪颖,勤学上进。他知法明理,学识渊博,后来被商君委以重任,定国安邦。关于伊尹,他的身世一直是个传奇。
相传,伊尹出生在夏朝,有一个小国的名字叫莘国,莘国有个姑娘经常去河边的桑林里采摘桑叶。一次,这个姑娘和往常一样去采桑叶,她见到一棵很大的桑树,这棵桑树中间有个树洞,她进去一看,惊奇地发现洞里竟然藏着一个婴儿。
后来,她把这个婴儿送到国君处。国君也非常奇怪为什么这个婴儿会在树洞里,于是派人调查这个婴儿的来历。调查的人回来后,向莘国国君禀报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在伊水旁住着一个妇人,这个妇人在怀孕期间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一个神人走进她家的院子,并指着妇人家舂米的石臼说:“如果哪天你看到石臼里冒出水来,就赶快向东跑,千万别回头。”
第二天,她果然看到石臼里正往外冒水,心想大事不妙,就照着梦中人的话,喊着邻居,和她一起往东跑。不知跑了多远,她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只见洪水已经淹没了村庄。回头后,她就变成了一棵桑树。
后来桑树的树干裂开,出现了一个树洞,树洞里出现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伊尹。由此可见,伊尹就是那棵桑树的儿子。后来伊尹辅佐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完成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功成名就,告老还乡。
王安石在国家动乱,急需变法时写下这首《浪淘沙·伊吕两衰翁》,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像伊、吕两位贤臣一样得到重用,另一方面他希望能像两位先贤一样建功立业。但可惜的是,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且受到封建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