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中的“缑山仙子”和“痴牛騃女”分别指的是谁?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出自苏轼的《鹊桥仙·七夕》。全词如下: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缑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痴牛騃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赞美了王子乔仙心超远,不像牛郎织女那般身陷情网。
词的上片落笔先写陈令举的风度,他高情云渺就像缑山成仙的王子乔。王子乔在凤箫声声的新月之夜,告别家人,飘然而去。在七夕夜与友人陈令举分别,词人自然想到牛郎织女,但陈令举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词的下片苏轼想象友人乘坐的小船来到银河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带着仙界的天风海雨。接着他评价他们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缘,当天风海雨飘散后,友人也将随风而去。
自古以来,在神话故事中,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仙登天,而王子乔就是其中一位。王子乔,民间也称王子晋。其实他并不姓王,而是姓姬名晋,字子乔,曾是东周王朝的太子。
据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喜欢吹笙,能学凤凰之鸣。姬晋常在伊水和洛水间漫游,得道士浮丘公接引,同游至嵩山居住。人们去寻找他,他就对迎接他的桓良说:“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去缑山与我相见。”
到了约定的日子,人们果然在缑山上看到了姬晋,他乘着白鹤从远处飞来,停在缑山之巅向人们致意,但人们只能远远地望着他,却无法接近他。几天后,姬晋再次乘鹤飞入云霄,再也没有回来。于是人们知道姬晋已经成了神仙,便为他立庙供奉他。
诗篇里的姬晋乘鹤引凤,仙风道骨,令人无比仰慕向往。而历史上真实的姬晋,人生短暂而凄凉。
姬晋的父亲是东周第十一代国王周灵王姬泄心。姬泄心在位二十七年,碌碌无为,唯一一个建造的工程是一座高一百丈的昆昭台,而建造的目的只是享受高高在上的乐趣。
但他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姬晋。姬晋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深得朝臣百姓的爱戴。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早不被诸侯放在眼里,他们听说太子姬晋年少有为,心中忐忑不安。晋平公曾经强占周王室的田地,担心日后被姬晋追究,就派叔向去京城洛阳朝见,以试探虚实。
叔向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识渊博、口才出众,可是叔向在和姬晋的会谈中却完全落了下风。他们总共才讨论了五个问题,在三个问题上都被姬晋问得哑口无言。
叔向回到晋国后,告诉晋平公,姬晋确实非比寻常,日后若是为王一定英明神武,为了避免日后麻烦,不如将土地归还周王室。
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官师旷说:“不要急于做决定,让我去探探情况。”
师旷来到周国后,和姬晋谈天说地,十分投缘。在交谈中姬晋展现出了渊博的学识和治国的智慧,同时他谦虚低调,对师旷非常尊重。
师旷回到晋国后,也对姬晋进行了一番赞美。但他却劝晋平公不用担心,姬晋是不会追究晋平公的过失的,因为他已经身染疾病,活不了多久了。
师旷先生虽然双目失明,但“看”病的功夫却出神入化。
果然,不过两三年的工夫,就传来了姬晋的死讯,他只活到十七岁。
据说周灵王姬泄心根本无法接受爱子的早逝,哀伤成疾。大臣们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就编故事去哄他,说太子姬晋根本没有死,而是被仙人浮丘公接到嵩山成了神仙。
谁知姬泄心听了以后更加精神恍惚。姬晋死后的某年冬天,姬泄心做了一个梦,梦见太子姬晋乘着白鹤来迎接他。从梦中醒来后他说:“我的儿子来接我了。”随后就去世了。
而历史上关于姬晋英年早逝,还有这样一个说法。
据说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1),谷水(今涧河)和洛水(今洛河)泛滥成灾,恐怕会危及王宫。周灵王担心自己的宫殿受损,下令堵水。太子姬晋立即进谏,认为这样的方法只能保住王宫,却会淹没百姓的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这是失去民心、消磨国运的行为,万万不可行。
然而周灵王没有听从太子姬晋的谏言,甚至觉得太子冒犯了他的权威,于是将他贬为庶人。
姬晋为自己的有这样一位昏庸的父王而担心,同时也为天下的百姓而忧虑,于是不久后抑郁而终。世人哀怜姬晋的不幸,都说他根本没有死,而是修道成仙了。
苏轼借用王子乔的神话故事,称颂了一种超尘脱俗的飘逸旷达襟怀,表现出词人渴望像王子乔一样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词人对友人陈令举离别之时的开导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