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原文】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彩云缭绕的白帝山上绿树成荫,森林里到处充溢着青涩的泥土味儿。这浓密的绿意忽而可见一座城池的倩影,自山下江中仰视,白帝城似乎含着凌云壮志耸入云间。
坐落于长江三峡瞿塘峡口的白帝城因地势的险要而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悠久的文化内涵渗透着无数文人墨客的笔墨。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到苏轼、陆游、范成大、王士禛……他们的生存足迹在笔下化作美丽的诗篇,也让“白帝城”由此得到了“诗城”的美誉。在众多的有关白帝城的诗篇中,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尤为璀璨,寥寥几语朗朗上口简洁清脆,却让读诗之人从中感受到如音乐般美好的生存体验。
郦道元曾在《三峡》中有云:“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沿着长江干流一路向东,水船犹如离弦之箭朝发暮至。回望曾经在彩云间的白帝城,以往的种种恍如隔世。白帝城处于高处,而所到之地已近下游,这一有利的地势落差自然便于航船的飞驰,行期也大大缩短了。
于是在朝霞耀目的清晨从白帝城出发,沿途两侧止不住的猿声嘶鸣,伴着滚滚波浪向后而逝。如烟往事一幕幕在诗人的脑海中闪现……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安史之乱搅动了国家的政局,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情急之下被迫逃亡蜀地,匆匆忙忙将帝位承袭给儿子李亨(亦即后来的唐肃宗)。然而不久之后,唐肃宗的弟弟李璘发兵南下,一场关乎皇位的兵戈相争犹如弦上之箭一触即发。当时避乱隐居庐山的李白并不知晓统治阶级内部的权位较量,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想要借一身才智为国效力。公元758年,永王李璘的谋权策略惨遭镇压,终以失败而告终。于是身在幕府中为之效力的李白亦受到了牵连,被一纸诏书打入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囹圄,随之而来流放至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的审判“轰”的一声宣告了李白政治生涯的结束。
不见刀光剑影,却被这无形的血雨腥风鞭打得遍体鳞伤。曾经怀着一腔济世之志的李白在这样莫名的打击之后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悲伤。在无数的诗歌中,记录了这段被贬过程中的心绪动态。
沿长江溯游而上前往夜郎,内心的惆怅让他无暇顾及沿途两岸的景色。当行船抵达巫山之时,突如其来得到赦免的消息又倏尔改写了命运的航向。从原本失落的万丈深渊忽然重新回到了山峰之巅,这样的转变让李白欣喜若狂。顺流而下的快乐随即湮没了曾经的忧愁,从白帝城即刻乘舟赶回江陵,诗人内心期盼着时间加快脚步,一日之间便可抵达江陵的怀抱。于是沿途的啼声入耳,美景入目,无比的欢欣洋溢在诗歌的字里行间。
在李白笔下,白帝城似乎成了他命运转折的关键点,是他扭转人生历史的幸运之地。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恰恰流露着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因为心情的愉悦,两岸的猿鸣哀啼在诗人听来也不是那样凄切苍凉了,反而某种程度上成了这如离弦之箭般行舟的衬托。小船从崇山峻岭中穿梭而过,顺流之下直奔江陵之景,隐隐蕴含着刚刚从政治劫难中逃离出来的诗人喜悦放松的心情。从白帝城到江陵朝发暮至,不知不觉间,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在这种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下,现实的时间和生活节奏也被人为加快,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奋发向上的前行动力。
这《早发白帝城》中的峰回路转之意,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后,命运突转而迸发的一种激情,这样的激情让诗人重新捡拾起生活的乐观与自信,昂首信步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