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出处意思赏析-男儿有泪不轻弹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11:36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品原文】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出处意思赏析-男儿有泪不轻弹

【赏析】

边塞诗歌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之中就曾有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等关于边疆的诗歌描写,可是历经历史变迁及至唐代,边塞诗歌已然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流派队伍,成为唐朝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边塞之作定然与战争之事密不可分,迥然多异的主题让边塞诗在不同诗人手中又呈现出丰富的形态,或是赞颂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或是表现慷慨从容、抗敌御侮的激昂精神,同时也不乏征夫思妇的离愁别怨,战争背后遭受生灵涂炭的鲜活生命也渐渐走入了边塞诗歌的视野。一首《古从军行》以赤裸裸的控诉鞭挞着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情伤害。

白日里登临报警的烽火台观察敌情,黄昏时牵马饮水到河边,这样日复一日的时间轮回消磨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青春。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残留在路上的琵琶声似乎重新呜呜咽咽地从远方传来,如泣如诉,伴随着寂寞边塞人的幽怨。

边塞风光纵然有过像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的雄浑壮阔,也有过李贺笔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那般的诡谲绮丽,然而真实的大漠更多的则是“行人刁斗风沙暗”的景象。昏暗的风沙层层席卷而来,刁斗之声也被这肆虐的沙土湮没了。

环顾四周,荒野茫茫,不见城郭人烟的痕迹;大漠上恶劣的天气接二连三,纷纷雨雪簌然而下,边塞铺上了一层层白茫茫的寒意。刺骨的寒风穿透了战士的铠甲,凄冷苦寒之态足以想象。

穷凶极恶的边塞环境已经无法以语言直接形容了。单是一句简单的“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足以从侧面烘托出戍边至此的将士们饱受艰苦生活的煎熬。难耐恶劣的气候,哀鸣的胡雁夜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就连胡人的士兵也常常哀怨啼泪。胡儿胡雁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对这不毛之地满是抱怨,更何况远行漂泊至此的戍边人了。这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折射着戍边人饱受边塞之苦的现实,暗涌着戍边人对于现实的不满。

当一干将士被抛弃在这胡雁哀鸣、胡人沾泪的贫瘠之地,急欲班师复员之念越来越强烈,然而一日日等来穷兵黩武征辽海的朝廷诏令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征人挡在玉门关外,任由思归之念折磨人心。罢兵不能,将士的性命只能交由天意掌管,无可奈何之下跟着本部的将领与敌军拼抗,可惜军心涣散、军力薄弱的惨状预示了悲惨的结局早已注定。

再骁勇善战的边塞征人,也逃不掉最终尸埋荒野的下场,战骨已混杂着大漠的泥土,灵魂却依然向往着家的方向。横布在野外的尸体,目送着新一批将士踏过这片土地,眼见着他们脸上稚嫩的气息还未消退,又渐渐地被这边塞的苦寒磨去了青春,最终像先人一样,将生命终结在这片混杂着硝烟的土地上。年复一年的轮回,埋葬了无数人的青春与命运,这样的代价最终换来的不过是“空见蒲桃入汉家”而已。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这一得不偿失的悬殊交换下,张明的是诗人砰然有力的价值批判。

一首《古从军行》凝于边塞人事的描写,字里行间却是直指当朝皇帝的所作所为。边塞上呈现的惨剧虽是汉皇开边所致,然而诗人暗里借古意讽刺当下玄宗用兵之事。当统治者的一纸圣令将无数征人调到边塞,每一位将士都牵动着无数亲人的心,支撑一场战争的不仅是战场上数以万计的生命,更是生命背后的一个个家庭。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换来的是人民生命如草芥般被践踏,战争的意义再一次引发人深思。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征人们的悲惨遭遇与君主的刻薄寡恩形成鲜明对照,当战士的骸骨与蒲桃一齐入贡,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人性开始悄然复苏,这是对于战争最有力的反省。

更多李颀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