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闻道黄龙戍》古诗翻译赏析-沈佺期-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时间:2024-09-01 02:55

唐诗三百首第88首沈佺期的《杂诗》,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五卷五言律诗。此诗咏闺怨征苦,借月抒意,思妇望月生思,思随月转,用一轮明月联系起相隔万里的春闺与军营。再巧用互文句法,写少妇良人两地分离不可见,都是夜夜相思、处处伤怀,情思婉转相生。正是如此的相思之苦,在长年“不解兵”的情况下,只能殷切期盼龙城飞将的出现,早日结束战争,得以合家团圆。

杂诗作品原文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杂诗·闻道黄龙戍》古诗翻译赏析-沈佺期-唐诗三百首

杂诗译文注释

译文一

听说戍守在黄龙城的驻军,连年都在征战总是不撤兵。

可怜深闺少妇仰望的明月,还长年照耀着汉家的兵营。

少妇今宵怀念丈夫的情意,恰好如昨夜丈夫想家的深情。

谁能够扬旗击鼓指挥大军,一举攻下匈奴的老巢龙城。

译文二

听说在黄龙那遥远的边疆,连续多年都不能罢兵停战,可怜闺中少妇所仰望的明月,长年都映照着汉家军营。少妇今春的哀愁之意,正是丈夫昨夜思乡之情。谁能高举着战旗擂鼓前进啊,一口气攻下那敌方的龙城!

注释

黄龙戍:黄龙在今天辽宁省开源县西北,是唐代东北方的边防要塞,戍即戍边。此词别本或作“黄花戍”,或作“黄龙塞”。

解兵:终战罢兵。

龙城:也写作“茏城”,在今天蒙古国境内,是匈奴大会祭天之地。《史记·匈奴列传》载:“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

《杂诗·闻道黄龙戍》古诗翻译赏析-沈佺期-唐诗三百首

杂诗作品鉴赏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闺中怨情的反战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诗的构思新颖精巧,第一、二联语势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整的两个短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最后两句道出了她们希望能有良将净扫边尘,一家人早日团聚的心声。情调凄婉缠绵,但仍透露出雄健的气势,哀而不伤。

此诗题名为《杂诗》,所谓“杂诗”,唐人李善注《文选》时解释为:“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其实“杂诗”和诗中常见的“无题”一样,都等同于没有题目,当诗短而意赅的时候,实在没必要再多扣个帽子,即可不定题目。

沈佺期的诗作大有六朝遗风,往往精巧绮靡,但这首名作不同,相对的质朴平实。诗写闺怨,对远戍的士兵及其家人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此诗有几个特色,一是常见的以汉代唐,故有“汉家营”、“取龙城”之语,二是用语俭省,点到即止,言外之意非常丰富。比如首联为写戍卒之苦,却并不直言其苦,“闻道黄龙戍”,是言所戍之远,“频年不解兵”即见战事连绵,则苦处不待明言而自在。

颔联、颈联不明写相思,只说天上明月,同时为闺中少妇和远戍士卒思亲时所见,而“少妇今春意”便即“良人昨夜情”,此意此情何者?自然是相思亲人了。这两联的出句似单言一事,对句又似单言一事,但其实两事本为一事,这种手法称为“互文”,即所谓“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结尾再盼望有名将出师,尽快取得胜利,取得胜利为了什么呢?参见前文,自然是为了戍卒得以回乡,少妇得与其夫重聚了。这正是诗歌的笔法,只写表象,看似不及内涵,但内涵自然从表象中显露出来。

沈佺期此诗对后世影响很深,比如高适《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即化用其颈联,李白《子夜吴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即化用其尾联。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对于背井离乡的游子,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而且一定会思念故乡的很多事物。然而,诗人抛开诸多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只写窗前“寒梅”,不仅写法巧妙--“于细微处见精神”,也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品性与情趣。本诗不事雕琢,信手写成,韵味十足,生动有趣,深情挚意,悠远无尽。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被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必然想要急切询问“故乡事”。开头两句,诗人正是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出了主人公的这种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恰恰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关于“故乡事”,可问的实在太多了。初唐诗人王绩曾写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一诗,从朋友、故人、孩童、宗族弟侄、旧园、新树、柳行、茅斋,一直问至院果和林花,依然“羁心只欲问”;而本诗中的主人公却撇开所有,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好像故乡之所以值得思念,全在于窗前的那一株寒梅。诗人这样写让人觉得有些不合常理,然而这又绝对不是造作之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联在一起。所说的“乡思”,其实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呈现于思乡之人脑海里的,皆是一些具体的物象或场景。故乡的亲朋好友、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有时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东西,却最是让人牵肠挂肚的,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所以在这里,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风物,而成了故乡的象征,已被诗化和典型化了。因而,这株窗前的寒梅,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诗人思念故乡之情的寄托。从这一意义上来分析,只问“寒梅著花未”不仅极富情趣,也是十分符合逻辑的。

《杂诗·闻道黄龙戍》古诗翻译赏析-沈佺期-唐诗三百首

杂诗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713)

字号: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作品风格:诗风沉郁,感情真挚

诗人小传:

沈佺期(约656年~72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初唐著名诗人。他少善属文,尤长七言,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擢进士第,曾任通事舍人、考功员外郎,转考功郎给事中。武后退位后,沈佺期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他得中宗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新唐书·文艺传》称:“自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也就是说这两人的诗作不脱六朝形式主义的窠臼,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唐代诗律成熟过程中也起过一定作用,而且在贬地所写的某些纪行述感之作感情真挚,技巧成熟,值得后人叹赏。

唐诗常识

五言律句对于平仄的要求很严,主要可分为四种句式,即“仄仄平平仄”(少妇今春意)、“平平仄仄平”(频年不解兵)、“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一为取龙城)。其中偶数字和末字要求最为严格,第三字要求比较严格,首字则可放宽,比如“闻道黄龙戍”,第一字本该仄却用平,“可怜闺里月”,第一字本该平却用仄。至于“谁能将旗鼓”,第三字本该平却用仄,第四字本该仄却用平,这是一种特殊的平仄更换,称之为“拗救”。

更多沈佺期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