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乐府 时间:2024-09-01 02:51

唐诗三百首第80首杜甫的《丽人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四卷七言乐府。

丽人行作品原文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㔩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丽人行译文注释

译文一

三月三日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曲江岸边很多美人出来游春。

仪态浓丽情意深温柔又天真,肌肤细腻身体苗条特别匀称。

绣罗衣裳辉映着三月的春光。罗衣上镶绣着金孔雀银麒麟。

她们头上戴的是什么?翠玉做成的花饰垂在两鬓边。

从背后看见的是什么?珠宝镶嵌的裙腰带十分合身。

美人中有几位都是皇亲国戚,有名为虢国秦国二位夫人。

翡翠锅里煮出紫骆驼的峰肉,水晶盘中盛着雪样白的鲜鱼。

吃腻了美味犀角筷子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阵。

太监打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膳房不断送上来海味山珍。

筵席前箫管声呜咽感动鬼神,随从和宾客挤满了交通要道。

后来那位骑马官人大模大样,轩前下马踏着绣毯走进帐门。

杨花像雪花飘落覆盖了白草,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手巾。

杨家气焰逼人权势无与伦比,切莫要近前以免丞相要发怒。

译文二

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天气晴朗宜人,长安城外的河水边出现很多美丽的妇人。她们姿态浓艳,意气高昂,淑美而不做作,肌肤细腻,骨肉均匀。她们所穿绣花的绫罗衣裙映照着暮春美景,衣裙上编织着金丝孔雀和银丝麒麟。她们头上戴着什么?只见翠羽的头饰垂在鬓边和唇边。她们背后的身影如何?只见珍珠缀在裙带上,稳妥合身。

美人之中,更有那在云纹帐幕中停歇着的、受皇帝封赐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的杨氏贵戚。只见侍女从翠绿色烹锅中取出紫色驼峰,用水晶盘盛送白鳞的鲜鱼。贵人们都吃得厌烦了,举着犀角筷子不肯落下,仆人们空自手握鸾刀细细切肉,忙乱不休。宦官们虽然纵马来往,却尘烟不起,御厨们络绎不绝地送上美食佳肴。宴席间箫鼓声奏响,缠绵婉转能感动鬼神,宾客和下属纷纷献媚,因此得以占据要职。

后来的骑马之人多么从容,他来到轩前下马,走上织锦地毯。柳絮如雪般飘落啊,覆盖着白苹,青鸟飞去啊,口衔着红巾。这一族人全都炙手可热,势力无比强大,闲杂人等千万不要靠近啊,以免惹得丞相发怒。

注释

三月三日:指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意远淑且真:态浓指姿态浓艳,意远指神气高远,淑且真指淑美而不做作。

蹙金:一种刺绣方法,指用金线绣花而皱缩其线纹使紧密而匀贴,又名“拈金”。

㔩(è)叶: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腰衱(jié):裙带。

云幕:绣画有云纹的帐幕。

椒房亲:汉代皇后居室以花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虢与秦:指天宝七载(748年),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翠釜:翠绿色的锅,釜是古代一种圆底无足的烹煮器。

水精:即水晶。

行:盛送。

厌饫(yù):“厌”通“餍”,与饫意均为饱食,厌饫是指因饱食而失去食欲。

鸾刀缕切:鸾刀是缀着响铃的刀,古代祭祀时用来割肉,缕切即细切。

纷纶:忙碌,忙乱。

黄门: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等内侍官皆以宦官充任,后世即以黄门指代宦官。

飞鞚(kòng):鞚为马勒,引申为驾驭,飞鞚即策马奔驰。

八珍:《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原指八种烹饪方式,后指代各种珍贵美食。

杂遝(tà):纷多杂乱貌,遝通沓。

要津:原意为重要渡口,后指显要的职位。

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就任右丞相。

嗔(chēn):《说文》载:“嗔,恚也。”即发怒。

《丽人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丽人行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当时正是杨贵妃及其家族备受唐玄宗恩宠之时。诗人通过运用陪衬、夸张、铺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杨氏兄妹曲江春游时的奢华,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隐语的巧妙运用,语意双关,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诗为杜甫于天宝十二年(753)春所作,当为讽刺诗之佳作。《杜诗详注》云:“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读杜心解》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赏析二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借三月三日上巳节时曲江畔所见而托出,其实别有所指,是讽刺杨氏外戚一族。查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年)岁末升为右相,开始擅权,天宝十四载(755年)初安禄山在范阳造反,开启“安史之乱”的大幕,所以此诗应当写成于两者之间,也即753年或754年的春季。

开篇先写“长安水边多丽人”,展开画卷,然后在极力描写这些丽人的豪奢妆扮后才引入正题--“就中云幕椒房亲”,但其实从“态浓意远淑且真”直到“珠压腰衱稳称身”就已经有所特指了,而非泛指。也就是说,对于杨氏一族骄横之态的描摹,作者故意析分为两个部分,在点明正题前写一部分,点明正题后再写一部分,使整体结构更为活泼、完整。因为身为贵戚,装束华丽本是正常事,故将正常事先言,其后再言非正常事。“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指杨氏食用之精美,本也寻常,但随即加以“犀箸厌饫久未下”,在常人看来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奇珍,对于杨氏来说却司空见惯,甚至都吃得厌烦了。于是“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因为宦官入宫禀报,所以宫中特地派出了御厨,更见杨氏深得皇帝宠信,并且皇帝对他们的奢靡也起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宾从杂遝实要津”一句格外精彩。从表面上看来,是指既然踏青曲江畔,则杨氏贵戚宾客、从人众多,乃至填满了重要渡口,但因为“要津”还有要职之意,则实际上指杨氏一门贵盛一时,官僚无不依附,所附者皆任要职,满朝一党,勾结为恶。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两句表面上是写春日景致,其实也别有隐喻。杨花句用北魏胡太后咏《杨白华》之典:胡太后欲私通美男杨华,杨华因而率部投梁,胡太后思念不已,乃借杨华的谐音作此诗。古时有化生一说,或云杨花(柳絮)落水,即化为苹,故杨花与苹本为一家,则杨花在此原有私通意,花、苹一家,更见是族内私通。青鸟句用西王母以青鸟为信使的传说故典,红巾为妇人所用,也有传情、私通之意。《新唐书》载:“而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蜜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则杨氏兄妹私通淫乱之传言,在当时就已人尽皆知,杜甫隐晦托出,更见其对杨氏一门的厌憎。

此诗结尾甚促,点出“后来鞍马”之人为丞相杨国忠后便嘎然而止,用一“嗔”字以显其骄横之态。有人论此诗,或谓杜甫早便预见安史之乱局,恐怕是过于附会了,只是在当时士人眼中看来,外戚弄权本就是王朝衰落、动乱的重要根由,故此乱相虽未萌,杜甫便先作诗讽刺,以抒内心不平之气而已。全诗并无一字言及诗人内心情感,厌憎之意全由铺叙场景而出,由铺叙场景便见讽刺,既为讽刺,便见诗人爱憎。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言甚当,云:“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丽人行》古诗翻译赏析-杜甫-唐诗三百首

丽人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号:字子美,号少陵

籍贯: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河南巩县。

作品风格:沉郁顿挫

诗人小传: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而被贬为华州参军,后辞官归隐于成都,建草堂而居。剑南节度使严武荐其为属官,杜甫全家因而移居四川奉节,两年后他离开奉节,辗转流离于江陵、衡阳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逝于湘江的一艘小船中。

杜甫半生漂泊,又经安史之乱,惯见民间疾苦,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毕见于作品之中。青年时代他亦怀抱大志,与李白等人交游,诗风较为明快、恣意,中年后则变为沉郁顿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因此被誉为“诗史”。尤其在律诗上,他表现出了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后人也因而赞其为“诗圣”,诗而能成圣者,唯杜甫一人而已。唐诗人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诗经》里的国风)、骚(屈原的《离骚》),下该沈(沈佺期)、宋(宋之问),言夺苏(苏味道)、李(李峤),气吞曹(曹操)、刘(刘备),掩颜(颜延之)、谢(谢灵运)之孤高,杂徐(徐陵)、庾(庾信)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更多杜甫的诗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