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出自唐·李商隐的《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原文】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蝉生在高高的树上餐风饮露,所以很难吃饱,虽然它自视清高,不停哀鸣,但都无济于事。
至五更时分蝉鸣声已经很少,几乎听不到了;而一树碧绿的叶子>依旧苍翠,完全不为蝉鸣而动容。
我本就是一个卑微的小官,如同飘于水中的木偶难以自保,更何>况家里的田地已经荒芜到无处落脚了。
有劳蝉君为我提醒,我的人生也如同蝉的境遇一般,虽冰清玉洁>坚持操守,也与你一样清贫难耐。
【创作赏析】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自警之作,其中所寓之情不仅深沉而且不乏细腻,它反映的是一代文人的沉痛心声,也是一个时代的昏暗背景。李商隐之所以有此作,是因为当时对他影响至深的“牛李党争”。在这场争斗中,诗人一直深陷政治夹缝,不但自身才情不得施展,而且时常受到因为党争而产生的波余之伤。这样的现实让他一生都难有作为,以至于终生抑郁寡欢。当沉浸于政治衰败中的诗人听到蝉鸣之声时,不由闻声而兴,写下这首让自我坚定,为内心鼓励的明言之诗。
很多名人都对此诗深有感触,纪晓岚就这样分析全诗:“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可见,李商隐写《蝉》时是赋予了深刻的思想的,从蝉之饮食难饱到沸声而鸣,乃至声音欲断,却无法打动树之情态,所以才会怨恨深重。我国著名作家钱锺书先生就对此诗给出过很深的评价:“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可见,李商隐之叹为情之所起,而李商隐之志又为情之所至,全诗表为鸣蝉,其实句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