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乐府 时间:2024-09-01 02:43

唐诗三百首第73首王维的《桃源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四卷七言乐府。

桃源行作品原文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桃源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桃源行译文注释

译文一

爱这春天山水渔舟顺流而下,两岸的艳丽桃花夹着古渡口。

因喜看桃花不知行程有多远,行到青溪尽头忽然不见人烟。

悄悄走入山口道路曲折幽深,走出山口忽然看见一马平川。

遥望远处彩云绿树连成一片,近看千家庭院处处红花绿竹。

樵夫是初次传报汉朝世情的人,居民还没有改变秦朝的衣服。

这些人都居住在武陵桃花源,如同在尘世之外建起的田园。

夜晚月照松下房舍十分幽静,云中日出便可听到鸡犬叫声。

听有俗客大家惊奇地聚过来,急着邀请到家询问故乡消息。

天亮时家家打扫花径把门开,傍晚渔人樵夫沿着水路回来。

当初他们为避乱离开了乱世,以此过着神仙生活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里谁知道有人居住,世人遥望这里只有缥缈云山。

来客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尘心未尽还是思念着家园。

出洞之后不管隔着多少山水,告别家人还要来此尽情游玩。

自以为曾来过此地不会迷路,哪知道原来峰壑如今都改变。

当时只记得入山的道路幽深,沿着青溪几经绕道才到桃林。

如今春季又来遍地是桃花水,分不清桃花仙境该往哪里寻?

译文二

打渔的小船顺水而下,渔人贪爱那山中春色,只见两岸桃花盛开,包夹着古老的渡口。因为观赏缀满红花的桃树,不知不觉深入山中,驶遍整条清澈的溪水都没有见到一个人。从山口潜行而入,途径开始曲折、深幽,突然间山峦洞开,放眼一望,只见到大片的平原。远远望去,云和树林聚集在一处,走近才发现繁花、修竹之中竟然散布着数千户人家。

渔人才把汉以后的历史传播到此境,此境居民还未改换秦朝装束。他们都居住在这武陵郡的桃花源内,在世外建起了田地、家园。明月映照着松下的房屋,是如此恬静,日出后仿佛能在云中听到鸡鸣犬吠的声音。他们惊讶地听闻有俗世之人前来,因此竞相会聚到一起,纷纷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去,向他询问故乡的消息。天亮后街道上落花满地,居民起身扫花,黄昏后渔夫和樵夫顺水归来。最初是因为躲避战乱才离开俗世,等到成仙以后,他们再也不肯回还。山谷中谁还知道外界的事情呢?从俗世遥望,只当云山之间空旷无物。

那渔人并不怀疑如此仙境是难寻难见的,但只因俗世之心还未扫尽,实在怀念故乡。于是他离洞而去,但即便远隔重重山水也无法遗忘此境,最终辞别家人,想要长久来此盘桓。他自以为经过一次就不会再迷路,谁料想山峰谷壑竟然改变了面貌。当时只记得深入山中,沿着清澈的溪流几番曲折,就能到达到云雾缭绕、树木葱茏的仙境,可是春天到来以后,条条溪水中都飘落着桃花,实在难以找到仙境的源头,不知道该去哪里寻访啊!

注释

山春:别本作“山村”。

古津:古渡头。

不见:别本作“忽值”,意为忽然遇见,似与诗意不合。

隈隩(wēi ào):隈,山水弯曲之处,隩,古通奥,指深幽。

武陵源:相传桃花源在今天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故称武陵源。

物外:世外。

房栊:栊即窗户,房栊即房屋意。

及至:别本作“更问”。

游衍:流连不去。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即谓桃花盛开时的江河之水,指春水。

《桃源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桃源行作品鉴赏

赏析一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自问世以后,以它作为张本写桃源诗的不绝如缕。王维的这首诗代表了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它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本诗内容和陶诗基本一致,仍是把桃花源作为一个宁静、淳朴、富裕的理想社会的图景来描绘。但是作者把桃花源改为恬适幽美的“灵境”、“仙源”,极力描写仙凡的异趣,讽刺渔人“尘心未尽”,终于还乡,再也找不到“仙源”了。这种修改,主要开拓了诗的意境,成功地进行了艺术再创造。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佳作。此诗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进行艺术再创造,开拓了原文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能千古传诵。王士禛《池北偶谈》:“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翁方纲《石洲诗话》也极力推崇:“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

赏析二

此诗下原注:“时年十九。”当是王维十九岁时候的作品。诗的主题、灵感,均从陶潜《桃花源记并诗》而来,陶潜此诗文流传千古,深受文人的喜爱,以其为题的著名诗篇,除王维这一首《桃源行》外,还包括刘禹锡、王安石的同名作品,以及韩愈的《桃源图》等。

陶潜诗文大意,为东晋太元年间,有位渔人缘溪而上,深入穷境,在桃花林中发现一个山洞,进入山洞不久后便豁然开朗,得见一方乐土,其居民皆秦时避难而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摆脱了动乱和课税,熹然乐居。后渔人返回禀告太守,太守再遣人去追寻,却已杳然不知踪迹,再也找不到了。诗文反映了陶潜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厌憎,但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寄希望于这种世外桃源的传说了。

王维的诗大抵重叙此事,只是有两处加以修改,一在“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说桃花源中之人并非简单地隐居避世,而是已经达成了仙道,二是结末不提武陵太守事,只说那渔人后日重来寻访,却再不能得其门而入。后一处修改无关紧要,对于前一处修改,前人多持否定观点,认为画蛇添足了。韩愈《桃源图》开篇即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苏轼《和桃花源诗序》中也说:“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只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但我们要考虑到唐人诗篇中多处有以桃花源中人为神仙者,孟浩然《武陵泛舟》即有“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句,刘禹锡《桃源行》中也有“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句,虽然王维诗篇在先,但这一修改也未必是其原创,很可能是受时论的影响。

只是这么一受影响,或者原创,诗的意境就难免要降低一个层次了。考王维十九岁时,正当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唐的鼎盛臻于极致,与陶潜所处的东晋朝局面、环境均截然不同,所以陶潜诗文言避世,表现了对社会动乱和苛捐无已的憎厌,王维处于盛世,难为此语,反言神仙事,则全诗的主题就变成了避世求仙,不仅缺乏对现实的针砭,而且更显得虚无缥缈、消极颓废--未及冠的少年,又非遭逢乱世、末世,却为此语,这和王维自小佞佛是分不开的。故而就格调而言,此诗诚非上品。

但若单纯就艺术价值而言,此诗却可谓是佳作。历来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开篇即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一联,以青、红二色相映衬,仿佛描绘出一幅色彩鲜艳的春日桃溪图来。此后写景,亦多佳联,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如开画卷,引人遐思。陶潜原诗原文,固不重于写景,而若论引桃花源事而描摹其景者,王维此诗可谓千古第一。

赏析三

《桃源行》属新乐府辞,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桃源行》与《桃花源记》内容大体一致,诗人仍是把桃花源视为安宁富足的理想社会。但在《桃源行》中,诗人更强调桃花源“仙境”、“灵境”的一面,极力突出桃花源的异趣,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以浓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人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极尽渲染,尽现出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在此,绚丽的风景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美妙的境界,而事件的发端也蕴藏其中了。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诗人巧用一些总括性、过渡性的描写进行转换、连结,并给出线索,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迈进。“山口潜行始隈隩”两句,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通过总括性的描述,令读者想象到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小心隐秘地前行,直到眼前突然开阔,桃源立现的过程。如此一来,读者也仿佛随之进入桃源,被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画面:桃源的全景。“遥看一处攒云树”两句,由远景写到近景,彩云、绿树、红花、翠竹,相互映衬,趣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画面,读者可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读者也仿佛跟着渔人慢慢在这画面中行进,看见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来客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居人”衣饰显著不同的情景,概括了陶渊明散文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

本诗的中间十二句是整首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另启一层意思。之后,诗人点出此为“物外起田园”。随后,诗人就为读者接连描绘了多幅桃源中的景物画面及生活场景。桃源的夜晚一片宁静:月光皎洁,松影暗淡,房舍清幽;桃源的清晨则是一片欢闹:阳光四射,浮云朵朵,鸡鸣狗叫。夜晚之景皆为静态,清晨之景皆取动态,动静两幅画面相映成趣。渔人这个外来客的到来,自然也让桃源中人觉得意外。“惊闻”两句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但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惊”、“争”、“集”、“竞”、“问”等一系列动词,将桃源中人的神态及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体现出他们敦厚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对故乡的关心。“平明”两句进一步描绘桃源优美的环境及美好惬意的生活。“扫花开”和“乘水入”,紧紧抓住了桃花源景致的特点。“初因”两句为叙事,追溯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两句,在叙事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吟叹,使诗情变得跌宕多姿。

诗的最后一层,节奏变快。诗人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渔人走出桃源、怀恋桃源、再寻桃源和峰壑改变、渔人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口气写了出来,情、景、事完全交融到一起。诗的末尾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开篇是渔人不小心迷路而偶然从迷中进入,结尾则是有心不迷却反而无法进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落笔缥缈,意境迷蒙,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本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拓展诗的意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在早期作品中的体现。另外,整首诗笔法多姿,从容典雅,洒脱自如,颇受后人赞誉。

《桃源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桃源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

桃源行扩展阅读

桃源图

唐·韩愈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与自小佞佛的王维不同,韩愈向来反对迷信(当然,他也并非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其人也深受佛、道影响),所以此诗开篇就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再加之身处中晚唐社会矛盾突出之时,故此诗言桃花源事,仅论其格调,比王维诗高了不知凡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