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原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极目远望,迷蒙晨雾笼罩着天地,一眼望不到尽头,纵览四方,在流浪的道路上不知何处是团聚的终点;前路漫漫,送你离开千里之外;只此一别,即将与友人天各一方,曾经多少个绵绵长夜中彻夜长谈的知己就要被空间的阻隔分割,一句“天涯若比邻”的旷达之语,消融了无情时空之隔的惆怅与悲伤,同时宦游之身,自该看透匆匆岁月遥遥地域,相隔再远,只要两颗知音之心穿越时空之限彼此应和,虽在天涯亦是身边。
依依惜别之地正是在巍峨雄伟的长安城,这一自古以来就被三秦之地守卫拱护的地方见证着一对友人的绵绵情谊。目及远方,拨开苍茫无际的风尘烟霭似乎看见如战士般傲然而立的五大渡口装饰在浩瀚的长江岸上,似乎静待着远游人的到来。
从长安到蜀地,一句城阙,一句五津,送别时没有酒席筵前“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未了情谊,也没有孤雁哀鸣杨柳依依,甚至不见执手相对泪眼凝噎无语……送别之人不过道一声何处是起点,何处是归宿,那些叮嘱缠绵的话语都已略去,留给远行人的是最豁然的告别仪式。
对于为求达仕漂泊在外的两人来说,想当年的背井离乡,已然酝酿了一层厚厚的别绪。无论在人生哪个驿站中停留,都不过是此处的过客而已。在客居中话别,就如同在别绪之上又累积了一层新的离愁,这样的循环周折对于远离故乡、常年漂泊之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同是宦游的两人不愿再沉浸在无限凄恻之中,白白地让最后短暂的相聚时光浪费在卿卿我我话离别上。
如果“同是宦游人”的深刻认识已经将诗歌意境有别于普通的赠别诗,那么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呼唤则将诗歌提升到一个真正至高的境界。空间的间隔割不断两人之间的知己情谊,只要同是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身畔一样,长安与蜀地的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王勃的笔下,人之情谊真正地突破了所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灵魂上的共鸣远远胜于地域上的共处。若是同心,远隔天涯却近在咫尺,这一深刻的认识早已超脱了一般送别诗的狭窄之境,于深挚的情谊里表达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在这样大同的理想境遇下,这份乐观豁达的情感所呈现的是一个精神上的永恒世界。
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诗人留予的临别赠言里不再掺杂着悲伤的泪水,送友至此岔路,两人即将作别,诗人反而劝慰友人莫要为这儿女之情哭哭啼啼,此时的分手并不是斩断情谊,将这友情升华至一个更加宏阔的境界。
面对分别,王勃的这般豪情深深震慑了无数人的心。友情真正地被解脱出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情谊变得更加真挚感人。正是对这份友情的自信,才敢在当时与人联系如此不便的情况下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惊世骇俗之语。
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曾在《别赋》中摹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之境,无不令人喟然感伤。黯然销魂者,为别已矣。当阴郁离愁的色彩充溢在大多数的送别诗歌中时,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扬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积极乐观情愫,将之前的淡淡伤离一笔荡开。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人与人间的距离不在于山高水远,而在于灵魂之间的交结。在现世的交往中,当冷漠的情感占据了人际交往的全部空间,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依靠物质与时空来维持的时候,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那“知己尽在四海内”的顿悟重新洗刷了人们对于真正友谊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