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作品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在清朝梁章钜的《浪迹丛谈》一书中曾经提道:“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这首被拿来与杜甫著名的《登岳阳楼》相比较的诗歌正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中体现出的非凡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让人重新回忆起那个久远的瞬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来到这个集中了能人志士的神圣之地,自然也吸引了当时年轻有志的孟浩然。初出茅庐的新生代青年没有过硬的背景,没有一鸣惊人的机会,不过庆幸的是他结交了许多良师益友。当时青年才俊孟浩然与当时的王维以及朝廷重臣张九龄是忘年之交,张九龄身居高位,手握重权,时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正是这样的契机,孟浩然写下了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抒心怀,表达内心所念,希望以此得到可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八月,正是雨水集中的季节,湖水满满地涨溢起来,几乎与岸边持平,湖面上蒸腾的白茫茫水汽弥漫氤氲开来,升入天际深处,与天空连成一体。汹涌澎湃的波涛从湖底翻涌上来,一浪推着一浪,整个岳阳城似乎都随着波动而摇滚。就如同想要渡河的行者找不到舟楫一般,我身处在这样圣明旺盛的时代却闲赋散居,着实感到羞愧难当。只是闲坐在一旁观看垂钓者临渊而渔收获颇丰,自己只能白白羡慕那些被钓起的鱼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像自己始终处于未被赏识的徘徊之中。
面对滔滔江水,诗人不禁感兴生怀,想到自己满腹经纶和满怀壮志,却因为缺少一个点亮自己的机会而无人问津,这不正如同想要渡河却没有舟楫的尴尬之处吗?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立意出发却颇为独特。干谒,顾名思义指的是古代文人为求取功名或显声扬名而求见达官贵人,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自己崭露头角的机会,赏识并举荐自己,干谒诗歌成了许多文人志士毛遂自荐、声名鹊起的重要手段。类似于干谒诗的立意,最着重诗意言语的把握,字句词饰必须拿捏得当,少一分则对方未能领会你的真意,多一分亦会显得矫揉造作。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开篇未露心迹,而是借以自然景物的书写铺陈情绪,使得后来发出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呐喊变得顺理成章,自然落成。不同于那些卑躬屈膝的媚骨奴颜,不同于恃才傲物的清高之徒,更不同于叫苦不迭的乞求者,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写得情真意切、情采飞扬、毫无卑微矫饰之感,点到为止,含而不露,是干谒诗中难得的佳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看似一气呵成,信笔游成,然而仔细端倪,诗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饱满的雕琢。首句中一个“平”字便将人的视野拉开,纵目极望,人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紧接着“涵”字点出了洞庭湖的浩瀚包容,其与天地相连、与万物相包的气势自然而然跃然纸上,给人以天高地阔、玉宇澄清之感的“太清”之境尽在洞庭湖的包围之中;一个“蒸”字又给整个画面带来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湿润之气,而后句的“撼”字随即赋予了雷霆万钧的力量,集显湖水喧动桀骜的自然威力凸显出洞庭湖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前四句纯然的景色描写之后,剩下的四句便是作者在情感铺陈之后的直接坦露,所有情绪的落脚点都停留在自我的角度。从“耻圣明”到“羡鱼情”,诗人着重于表现自身在价值不得实现的困境中的情感起伏,却从未苛责对方一定做出何种行为。经过语言的锤炼,巧妙而又委婉地展示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谦逊得当的字句之下暗含着隐忍待发的蓬勃壮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入仕之心和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不仅在历史上传为美谈,而且直至今日仍能给予我们很多人生的启迪。在无数种可能的生活道路面前,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因此而形成了丰富的生命形态,而不管你选择哪种生命形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我的身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孟浩然写下“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样的诗句之时,自然也是想要寻求一种通达灵魂的通道,让人能够真正地探明“我是谁”、“我可以干什么”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每一个人都在终其一生追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