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品原文】
金陵五题·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逶迤雄峙、石崖耸立的城墙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红墙与绿树交相辉映,这全长三千多米的石头城后来就成了南京城的代称。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国孙权将都城迁至秣陵(今江苏南京),第二年,在石头山上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要塞,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唐代以后伴随着长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后,石头城便开始遭到废弃,及至刘禹锡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片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层峦叠嶂的群山之中,故国旧地的场景依然残存,这固定的自然之景与变幻无端的历史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潮水翻涌着往昔的记忆,一浪又一浪拍打着古城的墙脚,仿佛被它的荒凉所震撼,碰到冰冷的石壁,带着寒心的叹息,而后又寂寞地撤回……见证了各种历史变迁的金陵城,不曾记得那些欢乐笙歌、纸醉金迷的日日夜夜,亦早已褪去了六朝的奢靡与华丽,残留的历史已经化为了灰烬,唯有天边的弯月在淮水之东的江面上熠熠生辉,在这个静谧的深夜,仍旧无情地从城上矮墙的后面升起,照见这残破已久的古城。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悲欢离合,俱归乌有。
细细品味,《石头城》一诗在一片历史的哀歌中蕴藏着灵动飘逸的气息,当文字在现实之景与历史想象之间穿梭如鱼,那些群山、江潮与明月代表着恒定的存在,而故国、女墙与空城又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它们之间共同构成的隐形张力,似乎在呼唤着缺席的“人”,那苍茫黝暗的山河空城,空中皎洁的孤月,交替着“昔日繁华”与“今日衰败”的背景。忧伤的冷色块,搅动着苦涩的历史,凝成一声声深沉的感叹,穿透金陵古城四百年漫长的历史变迁。
相传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临近晚唐之时,正是社会动荡风云变化之时,隐隐之中,处于末代的诗人深感历史转折的余震正在渐渐酝酿。虽未能亲历南京,然而这意中虚景与真挚之情杂糅在一起,越发激发了无穷的想象。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饱受赞誉,成为吟咏金陵的绝世之作;其后无论是《念奴娇》中的“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还是周邦彦《西河》中的“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都潜移默化地受着刘禹锡的影响,成为后世咏史怀古的典范。
余秋雨曾在《罗马假日》中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唯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细细品读诗歌背后的世界,是无比宏阔的时空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