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作品体裁:七言乐府 时间:2024-09-01 02:42

唐诗三百首第72首王维的《老将行》,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四卷七言乐府。此诗描写老将的人生境遇,多用典实,以汉喻唐,以英雄写英雄,塑造出勇武韬略、屡屡为国立功的英雄形象,以及身处逆境、始终不忘报国之志的品格,并且生动地揭示出因统治者赏罚不明,老将屡战无功,最后悲守穷庐的凄惨晚景。全诗结构严谨,刚健雄劲,抑扬开阖,错落转换,全以气盛。

老将行作品原文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雀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老将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老将行译文注释

译文一

老将当年十五二十的时候,曾经徒步夺取胡人的马骑。

射死过那山中的白额猛虎,邺下黄须儿曹彰也不足论。

一生辗转征战行程三千里,一把宝剑抵挡过百万雄师。

汉军英勇奋进如惊雷闪电,敌军奔腾最怕遍地铁蒺藜。

卫青没有战败靠上天保护,李广不得封侯是命运不济。

自从退伍后身体已衰老,岁月推移如今白发满头披。

当年飞箭能射中鸟雀眼睛,今天胳膊僵硬像长了肿瘤。

时常到大路旁去卖东陵瓜,在门前学陶潜种几棵杨柳。

茫茫苍苍的古树连着深巷,冷冷落落的寒山对着窗口。

发誓要让疏勒城涌出泉水,不像颍川的灌夫徒然酗酒。

贺兰山下的兵马列阵如云,紧急军书日夜里传送不停。

持节使臣在三河招募壮士,皇上诏令分成五路出大军。

老将把铠甲擦得雪样明亮,挥舞着宝剑七星依然闪动。

愿得强弓去射杀敌军大将,耻于敌军进犯使君王受惊。

不要嫌弃旧时的云中太守,他还能为国一战建立功勋。

译文二

十五、二十岁正当少年之时,这位将军能够靠步行就夺得胡人的战马来骑,他能射死山中的白额猛虎,勇猛不让邺城的“黄须儿”曹彰。他一个人转战三千里地,他一柄剑曾挡住百万雄师。在他的率领下,汉军如同雷霆霹雳一般奋勇向前,奔腾的胡虏骑兵就像被铁蒺藜堵住了去路一般。

卫青一生从未战败,那是侥天之幸,而李广难以成功,都为运数太差。自从罢官弃置,将军的精力就逐渐衰朽,世事蹉跎,头发很快就雪白了。过去他百发百中,能够射中鸟雀的眼目,如今却肘下生瘤,再难开弓了。他就像秦代的东陵侯召平一样只能在路旁卖瓜,又像晋代的陶渊明一样,只能躬耕垄亩。苍茫古树,连接着深深的小巷,寒山寥落,正对着寂寞的窗户。将军想仿效耿恭镇守西域,拜井得泉,不愿学灌夫失意之后,只会醉酒耍性。

正好贺兰山下军阵如云,白天黑夜都能收到来自前线的快马急信,于是朝廷派下使节,在畿内地区招募青年从军,并且下诏兵发五路,各由大将统领。将军试着摩挲自己的铁甲,铁甲的寒光如雪,姑且端起宝剑,宝剑上七星光耀。如同越兵进入齐境而使雍门子狄感到羞耻一般,他希望能够举起燕地的强弓去射杀敌人大将。不要嫌弃魏尚那般旧日的云中太守啊,将军仍然可以上阵作战,去博取功勋!

注释

肯数:岂肯让。

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胡须黄色,性刚猛,《三国志·魏书·任城王传》载曹彰征乌桓归,“太祖(曹操)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邺下指邺城,曹操封魏王后,建国邺城。

蒺藜:本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名,果瓣呈斧形,有尖刺,后人以铁制成蒺藜果形状,用作战场障碍物。

卫青:字仲卿,西汉名将,汉武帝卫皇后之弟,多次率军征讨匈奴得胜,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数奇(jī):数指命运,奇是单数,即不偶,古人以偶为吉,以奇为凶,故数奇是指运数太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卫青受汉武帝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飞雀无全目:语出南朝鲍照《拟古诗》,有“惊雀无全目”句,别本飞雀作“飞箭”。

垂杨生左肘:典出《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王先谦注:“瘤作柳。”即原意为瘤生左肘,瘤柳通假,而古人称柳树为垂杨,故此处便写“垂杨生左肘”。

故侯瓜:指召平卖瓜事。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先生柳:指陶渊明事,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旁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实陶潜之自况。

疏勒出飞泉:疏勒为古代西域王国,《后汉书·耿恭传》记耿恭守疏勒御匈奴事——“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

颍川空使酒:指西汉颍阴人灌夫失势后借酒发牢骚,导致被诛事,使酒即仗恃酒醉而逞意气。

节使:指朝廷使臣,古代使臣手持节杖作为凭信,故有使节、节使之称。

三河:指汉代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东汉都城为洛阳,三河之地就在都城周边,属于畿内。

星文:指宝剑上所嵌刻的七星纹样。南朝孔稚珪《白马篇》有“文犀六属甲,宝剑七星光”句。

越甲鸣吾君:典出《说苑·立节》,云越师入齐境,齐臣雍门子狄请死,齐君问其缘故,雍门子狄说越国的甲兵惊扰了齐王,这是对齐国的羞辱,因此请死。

旧日云中守:指魏尚,汉文帝时为云中郡的太守,因小过被贬为平民,后来冯唐为其求情,文帝恢复了他的职务,使其再镇云中,匈奴大恐。

《老将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老将行作品鉴赏

赏析一

本诗描写了一个为国屡建功勋的老将军的英雄形象,赞扬他始终以国事为重,被弃置后虽到老年仍然渴望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同时谴责当时的统治者对有功将士的刻薄寡恩,赏罚不公。本诗所写的英雄主要以李广为张本,从少年有为写起,直写到被弃置的凄苦晚年,概括地描写了他的一生,字里行间从始至终倾注了作者的深情,所以相当感人。

诗中对偶工巧自然,如同灵气周运全身,达到了理正而文奇,意新而词高的艺术境界。

赏析二

读此诗则“老骥伏枥”、“烈士暮年”的悲哀和“志在千里”、“壮心不已”的雄气皆扑面而来,一扫初唐歌行的绮丽之风,文辞质朴而骨感,真所谓以气胜而非以文胜者也。这首诗一个很大特色就是用典,提起老将被弃置,一般都会想到廉颇和李广,故诗中多处用李广典,此外还提到曹彰、卫青、召平、陶潜、耿恭、灌夫、雍门子狄、魏尚等,可以说,将近一半诗句的含义都是借前人故典发出,因此细究其典,非常有助于对全诗的理解。但纵观前人解典,多有讹误,在此要加以解释。

首先,开篇先写老将少年时的英勇壮举,“步行夺得胡马骑”,或谓是指李广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战败为匈奴所掳——“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因本诗后文多言李广,故有误以为此句也是所言李广,但李广乃军覆后侥幸得脱,真算不上是什么值得夸耀的英雄事迹。胡骑素健,而诗中所言老将能以步行夺其马,更见骁勇,只是直述,未必是用典,更非用李广典。

“射杀山中白额虎”确实是李广典,史载李广好猎,在担任右北平太守期间,多次入山射虎,而曹彰也有射虎事,故此直接“肯数邺下黄须儿”句。其后言“虏骑奔腾畏蒺藜”,或谓老将能布蒺藜阵,这是将虚作实了,读诗不当如此胶柱鼓瑟,此处“畏蒺藜”应是比喻虏骑不能破老将之防御,如遇蒺藜阵而已。

再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汉书·霍去病传》云:“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亦有天幸运,未尝困绝也。”故有认为“天幸”是指霍去病,诗中误指卫青。其实诗人用意凸显在后一句“李广无功缘数奇”,因此才将功勋最重、得位最高,同时最终逼死李广的卫青提出作对比,故以“天幸”比“数奇”。“天幸”二字并非用典,与霍去病无关,更非王维用错。

“垂杨生左肘”,一说杨通“疡”,指疮、疥,但这两字相通并无所本,所以还是应该归之于《庄子》中典故,是垂杨即柳,柳通“瘤”为是。“故侯瓜”、“先生柳”,是指老将被弃置后生活贫困,故将其比作卖瓜的召平和躬耕的陶潜,若真以为老将沦落到贩瓜、种柳的地步,那也是对诗的误读、误解。

灌夫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武将,他闲置之时饮酒放纵,后因卷入朝廷纷争而送命,用灌夫的典,是反衬老将并非趋炎附势的小人,更不是自暴自弃之徒。

统观全诗,诗歌的节奏把握得很好,高低起伏,如壮阔波澜。前八句总言老将之能,从“少年十五二十时”开始,知其非独个人武艺高强,而更能统军,从而使胡骑恐惧。高扬之后,突然压抑,由卫青和李广的对比,转入“弃置”、“蹉跎”,继而今昔对比,过去“飞雀无全目”,如今“垂杨生左肘”,是因遭贬而衰老病弱。继而再言生计艰难,几乎沦落到贩徒、农夫的地步,境遇凄凉,“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到此已悲之极矣,情感却又重新扬起,说老将仍有壮志在怀,而不像灌夫那样自暴自弃。其后写边庭报警,朝廷又将出师征伐,老将感觉机会又到,于是“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为雪国耻,思再上阵,“愿得燕弓射大将”。结末总结,说不要看不起老将,他“犹堪一战取功勋”。几番回环曲折,而无一字偏离主题。

明末邢昉在《唐风定》中盛赞此诗,说:“绝去雕组,独行风骨,初唐气运至此一变。”此言至当。

《老将行》古诗翻译赏析-王维-唐诗三百首

老将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

字号:字摩诘

籍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作品风格:清淡自然,辞秀调雅

诗人小传: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父辈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旋任大乐丞,因故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后归长安。安史乱之前,王维累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忧,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诗画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很高,无论边塞诗还是山水诗,各类主题皆有佳作,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中后期诗作多描摹田园景物,再加上诗中浓厚的隐逸思想,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下开一代风气,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此外,他本人笃信佛教,诗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称其为“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