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出处意思赏析-皇帝老师也哭穷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05 09:23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出自薛令之《自悼》: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作品原文

自悼

薛令之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薛令之《自悼》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出处意思赏析-皇帝老师也哭穷

自悼赏析

品味此诗,大家恐怕觉得,这无非是教书先生埋怨东家招待的伙食太差,诗中写圆团团的太阳升起来,照见先生那干巴巴的空盘子,盘子里即使有点东西,也是一些苜蓿之类的野菜,而且饭涩汤稀。最后发牢骚说:这里只可以糊弄一时罢了,哪里是长久待的地方。

然而,说出来恐怕难以置信,此诗的作者是唐代开元时的薛令之,并非古代的乡下老学究、穷教书匠,而是堂堂的右补阙兼侍读,做的是陪太子读书的工作,而且陪的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唐肃宗李亨。有人可能大跌眼镜——薛令之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宫廷里当差,何至于此?

原来,唐玄宗开元之时,吏治相对比较清廉。那时虽然仓廪殷实、物阜年丰,但唐玄宗大力制止铺张浪费的行为。有一次唐玄宗偶尔闲走时,看到几个卫士们把吃不了的东西乱扔在垃圾里就大怒,决意要杖杀这些人。左右见唐玄宗正在盛怒之下都不敢劝,还是他的大哥宁王李宪说:“陛下,你因为这些人糟蹋粮食而发怒,正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养活人性命的宝贵物品。解约粮食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现在因为一些吃剩的食物就杀人,不是很没有道理吗?”唐玄宗听了,这才作罢。

由此可以看出玄宗执政之严。对于贪赃的官员,更是毫不容情。裴景仙是唐朝开国功臣裴寂的后代,因受贿五千匹布绢,玄宗就大怒,要将他斩首。众臣苦劝,才饶他不死。但活罪难免,杖打一百,流配到了岭南远恶之处。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并无家园田产的低职官员,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我们从薛令之的这篇小诗中就可以看出来。薛令之是福建人,于唐神龙二年(706)中了进士,当时福建还从没有过中进士的人。这薛令之少小贫穷,却极喜读书。当地因为从前没有出过考取过功名的人,加之地僻人蛮,乡里的村民都笑话他,根本不相信他也能金榜题名,登上天子堂。薛令之不服气,自己写下《草堂吟》一首明志: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说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诗中薛令之不厌“灯前读书苦”,决心也腰间配印,博取公侯。但是在当时权贵士族们相互勾连的情况下,薛令之一个来自福建并无亲故的毛头小伙子,恐怕很难有晋升的机会。所以他只当了个右补阙(正七品或从七品),按唐朝的制度,大概就是一年给七十石米这样的待遇,确实不高。

但是,依笔者猜想,他们的伙食也不会真差到“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的程度,薛令之十有八九主要还是对自己的官职一直没有提升不是太满意,当然也可能偶尔有顿饭确实不怎么好吃,于是他的文人之癖就上来了,提笔在墙上写了这样一首诗。

然而这墙上题诗,看起来风雅,事实上也是有风险的,宋江墙上写了首反诗,就被大刑伺候,打得血肉模糊,还差点丢了脑袋。薛令之的这首诗,虽然没让他丢脑袋,但是却丢了饭碗。

事情也巧,此诗墨迹未干,唐玄宗就来东宫了,一眼就看到了这首诗。他倒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让人拿过笔墨来,在墙上续了这样一首:

续薛令之题壁

啄木觜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前两句意思是说,你的嘴和啄木鸟一样尖利,但是你的才华却并不高,比起“凤凰”来像羽毛短的鸡。顺便说一下,啄木鸟在古代人眼中不是好鸟。《博物志》云:“此鸟能以嘴画字,令虫自出,今闽广人巫家收其符字以收惊疗疮毒。”又说它会在地上以爪画符印,树穴自开。小偷就模仿它所画的符印去偷启人家的锁钥。这些传说其实是无中生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人对啄木鸟是有误解的。

玄宗后两句是说,你要是嫌这里不好,那就爱上哪儿上哪儿去吧!看来唐玄宗性格有点暴烈,容不得别人说不中听的话。孟浩然说“南山归敝庐”之类,也当场令他生厌,也照样一边凉快去了。可想而知,如果前文的李义府那句“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是对唐玄宗说的,指不定会是什么结果。

薛令之一看这情景,宫廷里是没法待下去了,就辞了官,据说是徒步走回了老家,看来真是没有什么钱。大家也很快就忘了这位薛先生了,直到几十年后太子李亨继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还不错,不忘师恩,于是又想起这位薛老师来了,但是等宫中的人拿着诏书去薛令之家里召他时,却得知他已经死去很久了。

不过,这虽然是薛令之个人的悲哀,却不得不说是当时玄宗执政清明的结果。要是在“三家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时代,薛令之的悲剧或许不会上演,但这却并非万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