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品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同样面对战争,王翰饱含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豁达与谐谑;可是在王昌龄的信手随笔点染下,写意出一派关山冷月气壮山河的浩瀚之气,字里行间满是边塞将士的豪情壮语。
皓月当空,千年的银辉穿越时间界限,依然无知无欲地照耀着万里关塞,辽远的大地静谧而安详,唯有呼啸而过的西风卷过脚下尘土,将人卷进了回忆。物是人非,景色依然,只是屡屡进犯的外族一次又一次入侵,戍守边关的将士换了一批又一批。所有夜晚的静谧都是暂时的,转而白天的喧嚣又将袭来,连绵不断的战争一直持续至今,想象着在这片万里明月的土地下,埋葬了多少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战士之魂。
历史悠久的边塞,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回忆。从青葱少年到冉冉白发,多少戍边将士将终身的命运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头顶闪耀的星辰见证了他们的勇猛和志气。汉将的威武雄风仍然飘扬在历史史册上,而如今唐朝边塞百姓在匈奴的入侵下再次处于水深火热的煎熬中,若是曾经像李广、卫青那样的名将依然在世的话,定然不会让敌人的马队度过阴山。
字里行间,王昌龄并不仅仅醉心于大漠风光或是战争场面的描写,以边塞为立足点,纵贯古今,打通时空,将诗歌之境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境界亦随之升华。从秦时的明月边塞写开来,一直慨叹到如今将无帅才的现实,古今对比之下诗心自明,潜台词里正是批判当下朝廷用人不当,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作此诗时,正值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盛唐在屡屡的对外胜仗中积攒的旺盛民族自信心也充分体现在《边塞》中,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催动着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虽未参与战争之中,但是身为诗人的王昌龄也用自己的诗歌方式陈述了对于当下战争的看法。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看似表面上缅怀旧朝英雄的飒爽英姿,而实则那耐人寻味的弦外之音提炼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的永恒思考,深深蕴含着诗人对于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
当战争被置于人性的角度衡量,才能够真正理解战争的目的;期待着调任早日能够结束战争的良将,并不仅仅是为了耀武国威,用一场胜利来张扬民族自信心,而是为了那些戍守边关万里未还的将士们早日与家人团聚,为了让黎民百姓重新沐浴和平的曙光,为了生命不再受践踏,为了深受战争负荷的人民能够正常地生活……《边塞》正是反映了人们最朴素也是最珍贵的愿望。
闺中人如何企盼久别未见的将士归来,如何终日里提心吊胆地担忧着战场上的生死安危,而战场之人又如何思念故土,如何想要奋勇杀敌早日结束战争;边塞人民忍辱负重担忧惊惧的绵绵长夜,战场上哭号连天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这一切一切的场景都被隐去了,虽未提一字,却让人忍不住用想象来填补。二十八字之外,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考。
万里以外的边塞交织出历史纵横交错的网罗,个体的命运被引入历史长河中回忆、体验与思考,在战争中罹遭灾难,却不得不重新受制于战争,战争中并没有绝对的胜利者,所有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伤害基础之上;只是希冀着有一天战争能够早一日结束,能够早一日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