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第63首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收录于清人孙洙(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诗。此诗为典制诗,写诗人谒祭衡山、投宿庙中的过程,诗人移注心中郁抑不平之气于景物描写之中,体现出一种挥洒自如、遒劲阔大的艺术风格。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作品原文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译文注释
译文一
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四岳环镇四方嵩山居正中。
南方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赐予南岳神权其称雄。
半山腰喷云吐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可是谁能攀登。
我来到这里正逢秋雨时节,天气阴暗没有一丝儿清风。
专心地祈祷好像真有感应,莫非为人正直感动了神灵?
霎时风吹云散显现出群峰,向上仰望高峰巍峨插青天。
紫盖山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簇拥祝融。
景象森然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路走向神灵宫。
白粉墙和红柱子光彩闪动,画壁上神仙鬼怪色彩鲜明。
登上台阶弯腰进献上酒肉,想以微薄祭品表示心虔诚。
管庙的老人能够领会神意,察言观色连连地致敬鞠躬。
手拿杯繡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我此卦是吉祥得无法比。
我被放逐蛮荒侥幸没有死,衣食能足甘愿在此守终生。
做侯王将相的愿望早断绝,神纵然要赐福也难于成功。
夜晚投宿在佛庙登上高阁,星月掩映在云雾间一片朦胧。
山猿啼钟声响不觉到天亮,灿烂秋日冉冉从东边升起。
译文二
五岳的祭祀等级都等同于三公,东西南北四岳环形坐镇,而嵩岳在正当中。想那南方之地偏远荒僻,布满妖怪,所以上天授予衡岳权柄来镇压。山的半腰喷泄出云雾,就算有高峻绝顶,谁又能够攀登呢?我来此山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阴气浓郁而昏暗,没有清风吹拂。于是专心一意地默默祈祷,衡岳似乎有所回应,难道不是我的虔诚感动了神灵的缘故吗?顷刻间云雾静静消散,群峰就此显露出来,仰头观看,高峻的山峰好像直撑青空似的。连绵的紫盖峰接着天柱峰,起伏的石廪峰拥出祝融峰。
于是我不禁神魂摇动,急忙下马叩拜,沿着松柏之路前往衡岳庙。庙中粉墙红柱,光彩飞动,墙上绘神画鬼,色彩斑斓。登上阶梯,恭敬地屈身献上肉干和美酒,想用这菲薄的祭品来表明自己的衷心。庙令老人明白神灵之意,瞪着双眼观察我的动作,指点我鞠躬进退。他手持杯珓,引导我抛掷占卜,说这里最为灵验,别处难以相比。
我被贬逐到这蛮荒之地,幸得不死,衣食才刚充足,甘愿就此而终老。早就已经断绝了成为王侯将相的愿望啊,神灵就算想要赐福也难以建功了。当夜我投宿在佛寺之中,登上高楼,只见星月掩映,浮云朦胧。猿猴鸣叫,晨钟敲响,不知不觉就破晓了,只见一轮明亮而寒冷的白日在东方升起。
注释
谒衡岳庙:衡岳即南岳衡山,衡岳庙在今天湖南衡山县西三十里处,谒即拜见。
祭秩:指朝廷祭祀山川神灵的等级。
三公:周有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西汉以左右丞相、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都居人臣禄位之极,后世即以三公来指代朝廷最高官职。
火维:古人以五行应五方,南方属火,维是指边隅之地,所以说衡山所在之地为火维。
假:授予,给予。
晦昧:阴暗无光。
紫盖: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此与下句共举其四峰。
腾掷:形容山势起伏不平。
伛偻(yǔ lǚ):驼背,这里是指屈身以示恭敬。
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祭神及祠庙事务。
睢盱(suī xū):指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东汉张衡《西京赋》有“迾卒清候,武士赫怒,缇衣韎韐,睢盱拔扈”句。
杯珓(jiào):古时的一种卜具,用两块蚌壳或形似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抛掷于地,观其俯仰向背以占吉凶。
甘长终:甘愿就此度过余生。
曈昽(tóng lóng):也写作膧胧,泛指光线微弱、不明貌,略近似于朦胧。
杲杲(gǎo):形容日光明亮。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作品鉴赏
赏析一
此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章法井然。诗一开首便从大处落笔,气势磅礴。中间写衡岳诸峰,突兀高耸,令人惊心动魄。求神问卜一段,亦庄亦谐,其实是诗人借以解嘲消闷。末尾数句,更清楚地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所采取的比较冷漠的态度,他对自己被贬“蛮荒”的怨愤,也溢于言表。本诗的语言古朴苍劲,笔调灵活自如,风格凝练,无论意境或修辞,都独辟蹊径,一扫前人记游诗的陈词滥调。
赏析二
此诗与前一首《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背景基本相同,都作于永贞元年(805年),韩愈于阳山县令任上遇赦,改官江陵法曹参军,他在赴任江陵途中,路经衡山,作下此诗。既然背景相同,那么诗中所含愤懑之气,作不平之鸣,也都很便于理解了。
全诗可以析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起首四句,由大处着眼,从容不迫地点出衡山,此四句气魄雄浑,所谓“足妖怪”、“假权柄”云云,更引出后文谒衡岳庙事——正因为朝中魑魅魍魉纵横,正人君子不用,韩愈本人也被贬谪,又遭陷害,内心愤慨,故而欲将此一腔忠悃述之于神灵,乃有登山之事。第二部分从“喷云泄雾藏半腹”开始,直到“松柏一径趋灵宫”,描摹山景,并述登山事。“喷云”两句就逻辑而言应在“阴气晦昧”之后,乃“我来正逢秋雨节”时所见,放置在前,紧接首四句便不觉突兀,转折自然。其实衡山上云气缭绕、阴霾密布,这既是眼前实景,也是暗喻乌烟瘴气的时局。韩愈“潜心默祷”,而衡岳感其“正直”,须臾之间便云开雾散,诸峰显露,是诗人自诩问心而无愧,此诚唯天可表。然而神灵能够明其忠诚,开启云雾,朝廷却反不明,抛其蛮荒,这也是故作鲜明的对比。
第三部分是参拜衡岳祠,从“粉墙丹柱动光彩”,直到“云此最吉余难同”。韩愈进庙以后,“升阶伛偻荐脯酒”,但他并不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赐福,而是为了“明其衷”,申明自己的一片衷心,自己本无愧于国家社稷,不应当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第四部分是抒情喟叹,韩愈说自己“幸不死”,“甘长终”,已经放弃了对高官厚禄的期望,“神纵欲福难为功”。一方面,这是表示自己申明衷心,并非为了高官厚禄,而只是希望为国效力,别无私欲,另一方面,也是以退为进,用看似极失望、极颓唐,只求衣食能足的诗句来曲折地重申自己满腔愤懑之情。最后一部分为结尾四句,夜宿登阁,只见“星月掩映云曈昽”,前途渺茫,难以释怀,故而终夜不眠,直至“杲杲寒日生于冬”。太阳本应暖热而反谓之“寒”,其实这寒并非日所生,而是诗人内心凄寒的投射。由此亦可见韩愈并非“甘长终”,他内心的忧思仍然绵绵不绝。
赏析三
本诗是诗人游衡山的记游诗。诗人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衡山的险峻奇异,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坎坷的郁愤不满。衡山位于湖南中部,气势雄浑。衡山上的衡岳庙,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诗的前面六句写衡山的地理位置及山势气象,先总写五岳,再专写衡山,突出衡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诗人连用四个叙述句,由“五岳”写到衡山,极尽铺陈之能事。接下来的两句把衡山山势的险要勾画出来。“喷云泄雾藏半腹”一句接连用了“喷”、“泄”、“藏”三个动词,来描写平时衡山云雾缭绕不散,不仅奇特,而且准确。
接下来的八句记述了诗人登山时的情景。“我来正逢秋雨节”两句,既是记事,也是写景,描写了秋雨将要来临时的景象,给人以压抑、憋闷的感觉。诗人欲扬先抑,令诗意突起波澜。“潜心”两句,说衡山有灵,令天气由阴变为晴,使诗意突转。云雾全部消散,众峰顿时显现,其实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但诗人却说是自己专心祈祷、为人公正无私而感动了神灵的结果。“正直”两字蕴含着深刻含义。
随后,诗人连用四句,描绘众峰从隐到现后的景色。“须臾”两句是虚写,描写了山间景致变化之迅速,给人一种奇特险怪、明快疏朗的感觉。“紫盖”两句是实写,描写了紫盖峰绵延着和天柱峰连接到一起,而石廪峰围着祝融峰高低起伏。汪佑在《南山泾草堂诗话》中写道:“是登绝顶写实景,妙用‘众峰出’领起,盖上联虚,此联实,虚实相生;下接‘森然魄动’句,复虚写四峰之高峻,的是古诗神境。”结合上下诗文来看,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森然”之后的十四句是整首诗的中心部分,描写了诗人拜谒衡岳庙时的情景。诗人通过记述祭神问天的情景,抒发了他无处申述苦闷的抑郁情怀。“森然”两句,点明谒衡岳庙这一题意。到了目的地,只见山峰陡峭险恶,令人惊骇不已,诗人不禁下马参拜,然后顺着一条松柏小路,快步朝神灵的宫殿走去。这两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当时心生恭敬的感受,还烘托出一种威严的气氛。“粉墙”两句描写诗人进入庙门后在墙壁上所看到的图画,点出该寺庙的特别之处。“升阶”之后六句,诗人用幽默的笔调描述了求神占卜的情形。这一部分描述和诗人所发的牢骚,真切而感人,充分反映出诗人当时心中的不满。诗人对自己将来的状况很关心,自然想占卜到一个好的结果。然而,当他知道占卜的结果是前途“最吉”后,却反倒产生了疑惑,以至于说了一大堆不满的话。这可能和他对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局势较为了解有关。
最后四句对诗题“宿岳寺”进行了归结。诗人先描写上高阁时所看到的夜晚的景色,然后化用谢灵运“猿鸣诚知曙”句的诗意,写出“猿鸣钟动不知曙”一句。本来听见猿啼声就会得知天亮了,然而诗人由于睡得很沉,连天亮时的猿啼声及寺里的钟声皆未听见。诗人虽遭到贬谪,却能一觉睡到天亮,足可看出他胸怀的豁达。最后一句中的“寒日”,与上文的“秋雨”、“阴气”相呼应,刚劲有力。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层次井然有序,用语古朴庄重,意境雄浑开阔,读来气势磅礴,风格劲健。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号:字退之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
作品风格:奇崛雄浑
诗人小传: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誉。
韩愈早孤,由其嫂郑氏抚育长大,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因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再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唐顺宗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始终不得志。后来韩愈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乱平,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疏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回朝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直至去世。
韩愈作文,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并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韩愈更与柳宗元等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的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他还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唐诗常识
格律诗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则,部分规则可以偶尔变通,部分规则则不允许破坏。比如说,一句末三字不可同平仄,尤其是均为平声,被称为“三平尾”或“三平足”、“三平脚”,最是大忌。而某些古诗为了避免律句,却往往刻意营造三平尾,比如韩愈此诗,皆三公、嵩当中、专其雄、谁能穷……十七个平尾的押韵句中,就有十四句用三平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