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落花
完全读懂名句
高耸楼阁里的客人都已经散去,小园子里的落花瓣瓣飞。飞满蜿蜒曲折的道路,远远地送走落日余晖。令我肠断不忍心扫除,久久凝望,春天仍是悄悄流逝。花儿一心一意对着春天绽放芳卉,如今却只得到这些片片落花沾人衣裳。
名句的故事
李商隐《落花》写于唐武宗会昌五年,由于其母于会昌二年过世,此诗即是他辞官回乡丁母忧之际所作,诗人此时33岁。古人对于守丧之礼相当重视,特别是父母过世一定要守丧三年(尤其针对官吏而言),若有官宦任职则必须辞职返乡,除非由皇帝或政府单位特殊“夺情”(即朝廷征召,剥夺官员为亲人服丧之情),不然一定要遵礼守丧,若无甚至会受到弹劾。李商隐即从会昌二年到五年间,辞去秘书省工作返家服丧,《落花》即写于此时,在这段守丧时期,诗人写下许多咏物诗篇,此篇名句即是其中佳作之代表。通篇《落花》完全无使用李商隐擅长之典故,直抒胸怀、曲尽情深,尤其表现在“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一联,浓浓地吐露出诗人一往情深、沉溺不返的性格。
这首《落花》诗人从首联就出人意料,其云:“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用对调的方式呈现出春尽落花萧条之气息,若按常理而言,应该是小园落花本就乱飞,而高楼中的客人一一离去,但李商隐不落入俗套,将情景倒装来说,令人更感寂寞怅然之感。清人纪昀即评此:“得神在逆折而入。”李商隐融情入景,故得其诗之神韵。颔联诗人继续抒发其对落花情景的描述。到颈联时又一转折,此刻诗人已将自己融入落花当中,表现其对凋零花卉的怜惜与惋惜,因而“肠断不忍扫”。尾联最为精华,也将整首诗的节奏提到最高潮,诗人叹惋花儿“芳心向春尽”,一心一意只为春天绽放光彩,其下场却“所得是沾衣”,仅仅落得残破、沾人衣裙的结果。李商隐在此似也将自己素怀壮志不得展之情感,蕴入其中,语意双关,迂回婉曲,更显其诗法之妙。
历久弥新说名句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描述的是一幅落花纷纷、随行人沾染的情境。然而现实生活中,每年秋天街道两侧的木棉花团团开启,究竟有多少人会驻足抬头欣赏灿烂绽放的花儿?更常见到的却是一朵朵凋零的花卉,被路人、汽车毫不留情地践压过去,甚至还引来行人的抱怨。忙碌匆促的生活步调,让都市人丝毫感受不到李商隐所言之“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的意境。
何时我们才能懂得体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这句话是出自清末的重要思想家龚自珍,收于其诗集《己亥杂诗》,原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到龚自珍,就不能不提他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他是清末首先倡导西化的重要人物,他从器物、科技、思想等等,见识到西方的强大,因此在民风未开的晚清中国,不断致力于翻译、引进西方学术,企望能对中国西化革新尽一份心力。果然几年后,官员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发起了自强运动,当时主要援用的资源,即是龚自珍这群有志之士所累积的成果。
李商隐以诗人的敏感,怜惜一心一意只对着春天粲然绽放的花卉,却畏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春天一过,片片凋零的落花,就仿佛是一颗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心,徒留怅然。从这里我们看到李商隐不变的痴心,对万物感同身受的婉约纤细;不过这种说法事实上也是诗人的联想,现实生活中花开花落各有其时节。宋代文豪苏轼就曾经有一首《月季》的咏物诗,其云:“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月季属蔷薇科,也有人认为是现在的玫瑰花,但其实二者仍有些不同,因为月季花期甚长,花开从不错过任何季节。因此苏东坡称它是花开花落无关于春来春去,一整年都让人体验四时之春,感受春色常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