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完全读懂名句
新酿的米酒酒面上泛着细小的绿色渣滓,小小的红泥炉火烧得正旺。天快黑了,眼看着就要下雪,你能一起喝杯酒吗?
诗人背景小常识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郑州)。他从小就比别的孩子聪慧,五六岁开始学作诗,到了9岁便很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后,他除了不断上奏提供改革的意见以外,还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喻诗;举凡兵役、赋税、妇女、吏治、刑法和诸多不良社会风气(如厚葬、立碑、买卖婚姻、迷信神仙等),都有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却被对立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正直的白居易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写了很多闲静恬淡、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白居易58岁后定居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病终后葬在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还为他写了墓志铭。今天,白居易的墓地已开辟为游览胜地。
白居易阅历丰富,年寿又高,诗歌的创作量是唐代诗人中最多的。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记载宋朝诗人张文潜曾看过白居易诗手稿,“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有多么刻苦认真。他的诗明白晓畅、用字质朴,为的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也就是借着通俗易懂的文字,扩大流传的速度和效果。
名句的故事
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作了这首诗。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当时隐居庐山的嵩阳处士刘轲,彼此因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当时白居易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写下许多怡然自适、情趣盎然的诗。就拿这首极富生活情趣的五言绝句来说,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出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陈继儒·《幽窗小记》)的遂意和适意。
备下美酒,点起火炉,当然是为了与朋友开怀畅饮,不过,这番精心的布置又与当时的天气和时间密切相关,也就是第三句诗中告诉我们的“晚来天欲雪”。忙了一天,傍晚时分,眼见一场暮雪就要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若是能够和朋友小聚一番,围着温暖的火炉,畅饮醇香的美酒,共度这良辰美景,岂不是难得的赏心乐事?说此场景十分迷人,是因为诗的前三句都是写景,而且极为简单朴素,但如果这些景没有这最后一句充满深情的“能饮一杯无”,就无法让人跟着发起悠然之思。如果白居易与刘十九没有深厚的友谊,面对如此良辰美景,怎么会首先想到邀请他?这一声邀请,穿透前三句的景,让整个场景变得更为温暖而富有人情味起来。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朔风围困的寒冬傍晚,雪花在飞,寒风在刮;三五好友聚在小屋中谈天说地,坐拥一炉温暖的火,把一盏新酿的米酒,处冰雪覆盖之下却其乐融融——遥遥想来,此情此景,真是人间难得的赏心乐事。难怪金圣叹要将“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列入他著名的“三十三不亦快哉”中了。
饮酒要有酒伴,几杯薄酒,与好友边喝边谈,一直是古人推崇向往的生活方式。从《诗经》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之二)、“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饮酒》之十四)等等,都可看出古人深得酒中乐趣的幽情雅致。清冷的冬夜里只要有好的酒伴,没有酒也没关系,泡一壶茶,一样可以谈心。宋代的杜耒在《寒夜》一诗中便这么写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然而,想找个理想的酒伴也是要讲缘分的,若是强迫邀来客人,勉强灌酒甚至喝到酩酊大醉,就一点也不风雅了。在《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王子猷(王徽之)在山阴时,忽然想起远在剡溪的朋友戴安道,一时兴起便冒着大雪,夜乘小船前去造访。天明之后,到了戴安道住的地方,却又不上门去就回家了。人问其故,王子猷答道:“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白居易也像魏晋名士一样率性而可爱,他们尊重的是内心真实的选择,注重的是脱离俗累的清趣与雅兴。放眼当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哪里还有古人的简单与朴素?酒楼饭店间的宴席尽管奢华,推杯换盏之间不知充满多少机关与陷阱。